问药

扑热息痛日服剂量<4克  长期过量服用会损肝

问:长期服用paracetamol,一天大概7到8颗,会导致肝受损吗?

答:扑热息痛(paracetamol)是使用最广泛的非抗炎解热镇痛药,无论感冒发烧,还是头痛关节痛,都可以用它来帮忙缓解症状。虽然它易于获取,效果和安全性也广受信任,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它可能严重损害健康。

成人常用口服剂量为,一次500mg至1000mg,一日量不宜超过4g,建议用药时间至少要间隔4至6小时,一天最多服用4次。至今,暂无数据显示在正常剂量服用下导致肝肾受损。但是,由于有些感冒药或止痛药中含有扑热息痛,建议大家服用前应该查看成分,以免相同药物重叠而过量服用。

在2017年曾有研究集中调查扑热息痛对人类和小鼠的肝细胞组织的影响,发现长期服用过量者有可能破坏肝脏细胞的重要结构链接,导致肝指数上升、肝脏发炎、急性肝脏衰竭、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等。另外也有另一组实验研究发现,在美国300例严重肝功能衰竭中,其中有38%的病例与扑热息痛有关,在这些病例里,大多属于意外过量服用。因此,建议不要过量服用或长时间大剂量服用,避免服用时饮酒或含酒精的饮料、而肝脏疾病患者必须谨慎使用,以避免肝脏损伤。

问药

BMJ:早餐非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问:长期不进食早餐的人容易胃肠道功能紊乱,这是真的吗?为什么?

答:因为每个人的入睡时间不同,早餐可定义为在每天睡醒后2小时内吃的第一餐。不过,上正常班与夜班的人会不同。早餐是否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餐?长期不进食早餐的人容易胃肠道功能絮乱?这目前尚未有定论,也就是说没标准答案。

赞成的一方认为:当你从睡眠中醒来,你可能已经超过8个小时没吃东西,早餐可补充你生活需要的葡萄糖,也提供你其他必需的营养来维持健康所需。

在睡眠不吃东西的期间,肝脏会分解糖原并释放到血液中,以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当你因睡眠没进食,你的糖原储存可能不足,因为大脑所需的能量几乎完全依赖葡萄糖来提供,所以会影响大脑正常的运作,如包括注意力、集中力和记忆力等精神表现。吃早餐可以防止你的血糖波动太大,改善精神集中力,增加学习能力,启动你的新陈代谢,也帮助你控制食欲,可减少午餐或晚餐时因代偿而吃过头,因此也可帮助你保持健康的体重。

不过,根据一篇发表于哈佛医学院的文章“吃与不吃早餐都不会帮助你减轻体重”却持不同意见。文中明确指出“早餐对你有好处”这句话有待商榷。

问药

陈朝颖/为何冷天关节特别痛?难道这叫风湿?

问:我的父亲在冷天里,就会一直申诉关节痛,想请问可以到药剂行买点消炎止痛的药给他吗?

答:在聊药物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病因。说到冷天关节痛,很多人一定会联想到关节炎(俗称风湿病)。其实,关节炎有很多种,例如自体免疫造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有因为年老而造成的退化性关节炎。而不管是哪一种病因,只要是关节炎,就都有可能会在寒冷或潮湿的时候让疼痛感发作甚至加剧。为什么呢?首先,你需要知道关节的疼痛感是由发炎时所产生的炎症介质来刺激痛感神经产生的,而在寒冷时,关节处的血液循环并不是那么畅快,导致炎症介质不容易被带走,所以疼痛感才会增加。

同时,寒冷还会增加关节的黏液黏度,使关节活动增加阻力,导致关节磨损更为严重。短期来说,消炎止痛药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是长期治标不治本,必须咨询专业医生以找出最合适的疗法。

问药

林仁吉/阳痿分寒热虚实 非一味助阳温肾 确定病位最关键

问:我今年52岁,没有慢性疾病,无烟酒等不良习惯,10年前我面对阴茎无法勃起的困扰,在英国工作约10年内,遍寻泌尿科与性学专家,即使服用sildenafil或tadalafil,依然没有改善,请问中医能够帮助吗?

答: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或阳痿是一种常见疾病,在美国影响着大约半数年龄从40岁到70岁的男性,而在马来西亚约有60%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面对轻度或以上的ED。口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Inhibitor)如sildenafil及tadalafil是ED的一线治疗。但是,其有效率仅为60%至70%。所以,各种针对替代疗法或补充疗法以提高ED疗效的研究依然积极开展中,而中医的中药与针灸则处于这一研究趋势的最前沿。

问药

林明冠/排便失常影响作息 内外着手根治问题

问:排便失常,影响了我的日常作息,更导致食欲不佳、便秘、黑便,以及随之而来的腹部肿胀、疼痛、脸色暗黄等,我有服用化学药剂和吃泻药,虽然得到缓解,但没多久又同样情况,请问中医师有什么方法一劳永逸?

答:上述症状都非常笼统,并不知道你的主症为何?比方说,看医生时,首先告诉医生的肯定是最痛苦的症状,如此根据这项症状,医生会细究缘由,再结合其他附加症状,再给这个疾病下诊断,是何病是何证?

因此,从文字表述看,排便失常就是你的主诉了。只是如何失常?便秘?腹泻?多久排便一次?伴腹痛不?还是胃胀?而后来所提供的症状,因为缺乏客观证据而无法辩证。

很遗憾,在这个答疑中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你的问题,还因为如此,产生了更多问题。若要一劳永逸解决你的问题,需要两方面着手,一为内,二为外。先弄清发病缘由,再决定如何治疗。医生治疗很重要,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医嘱进行生活作息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更为重要。

建议你先找一位中医,好好弄清病名病因,再根据中医的建议再调整一番。我相信只要是好中医,都会给你一些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药

第三代抗组胺药 起效快副作用低

问:如果过量服用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答:Antihistamine (抗组胺药)是一群可以抑制身体过敏反应的药物,常用于过敏症状或者止晕止吐。一般在药局可以买到的抗组胺药有口服和外敷两类。外敷的药物比较少有过量的情况。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中枢,有效帮助止晕止吐。因为第一代药物有抗胆碱作用,因此有助于减少鼻咽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同时,也会导致嗜睡和困倦。长期服食可导致影响睡眠、幻觉、警觉性下降、烦躁不安、头痛、颤抖或学习力下降。此外,也可能会有口干、小便困难的问题。年长者或小朋友不适合长期服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则只有轻度中枢抑制作用,比如loratadine。第二代药物有受体选择性,但无抗胆碱,因此在治疗咳嗽的功能比较少。通常多用于鼻子敏感或者皮肤敏感。

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衍生品,比如 desloratadine。相比起来,口服吸收更快,起效更快,不良反应较少。

问药

针灸拔罐刮痧可防COVID-19?

问:我听朋友说,无论是针灸、拔罐、刮痧等疗法都有助于预防COVID-19,是真的吗?

答:拔罐透过疏通经络和调整气血以达到培元固本的效果,一般用于保健常用穴位:肾俞、关元和关元俞等。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表皮淤血,出现自体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因此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刮痧是运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清热解表、行气止痛的效果。

针与灸是两种中医治疗方法,其治疗的理论基础在于传统的中医脏腑阴阳经络学说。针刺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形体细长而尖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使接受针刺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以达治疗效果。

问药

类固醇药膏无法杀菌 传染性皮肤病不宜用

问:我母亲常常投诉皮肤发痒,一般的水溶性的类固醇药膏适不适合给银发族使用呢?

答:首先,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造成皮肤时常发痒的病因是什么,才能确保治疗是有效的。对于绝大多数的银发族而言,皮肤发痒的主因普遍来说可以分为3大类,而不同的病因,需要用到的疗法自然也就不同。

(1)皮肤干燥症
银发族的皮肤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油脂的分泌,进而造成皮肤干燥症。加上紫外线的累积伤害,银发族的皮肤很容易呈现通红、发痒、龟裂和脱皮的症状,甚至会觉得越抓越痒。其实,要减缓皮肤干燥的不适,并不需要依靠药物,只要简单地改变生活习惯就行了。打个比方,减少肥皂的使用,因为它会让皮肤变得更干燥,所以除了在腋下和私密部以外,其实是不需要每天都在全身使用肥皂。另外,涂抹乳液其实是个保持皮肤油脂非常有效的方式,最好的时机是刚洗完澡后,身体还有一点湿润的时候涂抹,那时的效果是最好的。而且,选择无香味、偏油和无过多添加物的产品,对银发族的皮肤会比较柔和。

问药

接种COVID-19疫苗后 骨松长者须照护防跌倒

问:我的母亲今年72岁,目前在服用以下药物。请问她可以接受COVID-19疫苗接种吗?是否有任何副作用或冲突?
1) 骨化三醇(calcitriol)
2)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
3) 甲钴胺(mecobalamin )


答:正当全球各地人们都在期待尽快接种COVID-19疫苗,还是有很多人拿不定主意,尤其长者是否应该接种。一方面愿意通过接种防止染疫,另一方面又害怕COVID-19疫苗是否真的安全和接种可能会有副作用。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COVID-19导致严重疾病的风险增加,长者的风险最高,而严重疾病意味着需要住院、重症监护、呼吸器帮助呼吸甚至死亡。因此,建议考虑接种疫苗,因为一旦接种疫苗,对于COVID-19感染之后的重症预防、住院控制、减少死亡等方面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问药

放慢进食速度 配合快走运动 胃胀气採生活干预 无效才用药

问:胃胀气该如何分辨以及该用什么药物比较适合呢?

答:正常人的肠胃道每天都会产生 0.5到2公升的空气,由食物产气、说话、进食时同时吸进空气所致;又借由打嗝、放屁等生理反应把肠胃道的空气排放掉。胃胀气等这类不适症状,常见于文明社会紧凑生活中,尤其长久性三餐不定时加上大多是囫囵吞枣地一下吃完的情况下更为常见。

-


客观上胃胀气是指患者在进食或喝水后,上腹部会出现肿胀感及压迫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或疼痛等。依据 2015 年《新英格兰期刊》的报导,胃胀气约有 25%源自结构性病变,75%则是功能性的问题。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