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疗法

东方鼻整形的艺术

“鼻子”位于脸的正中央,代表一个人并且将影响我们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人们看着镜中的自己,对他们而言,渴望着更精致立体的鼻型。台湾长庚萧彥彰医师以鼻整形(隆鼻)及鼻重建为志业,让有鼻部缺陷的病患,外观恢复正常。对于寻求鼻部美容的人,期望能达到他们所追寻的极致美丽。美容和重建鼻部手术是相辅相成的,借由对解剖构造的彻底了解及对美丽的精确掌握,将还给所有人——鼻子最重要的两个功能:呼吸和美观。

在美容隆鼻及鼻整形方面,为了减少因使用L型人工鼻模而造成的并发症,而采用所谓的构造式多段式隆鼻(structural rhinoplasty):在鼻樑部分采用I-型的人工鼻模进行鼻樑及山根的增高术。材料上可用卡麦拉(composite implant: ePTFE),纯ePTFE或硅胶(silicone implant) ,此外利用自体的鼻中隔软骨和耳软骨进行鼻头的雕塑。如果是多次鼻整形或是不想要有人工材质在身体内的人,可以考虑采用全自体肋骨软骨隆鼻或自体真皮脂肪移植。

问药

黄宏圣/病穷,穷病

无论什么原因而失去健康的病人,他们希望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活着!

病人想继续活着,就得看医生和买药吃药。在私人医药界,看病配药是门生意,病人要活命,大夫和卖药佬也要养家餬口,一卖一买,童叟无欺。就算是如今在我国接近免费的公共医疗,也因为国家医疗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导致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有机会接受同等的治疗。

有建议说政府应该全面承担公民的医药福利,但是这个几近乌托邦的建议其实是为政府财政挖了一个无底洞。所以,我觉得如果政府真的是要推行频频被讨论的国民健康保险计划,那么应该是“保重不保轻,保急不保慢”。就是说着重于津贴重症和急症病人,例如癌症和传染疾病病人。至於普通发烧感冒轻症或者慢性的如血压高和糖尿病等等疾病,就让病人自行承担费用,让病人养成对自己的健康包括日常作息,饮食等等负上责任。这种方式比起给病人每年几百大元的医药福利卡来得更实惠。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卖假药的假医生向走私仿制药的男主角说,“其实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无法治也治不好!”这话血淋林却也真实。地球上没有任何国家的医疗体系是完美的,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模式可以适用于每一个国家,但是唯一确定的是每个模式都需要政治力量和银子来撑起。否则,依然有病人看不了医生买不起药。

饮食营养

別把食物不耐 误为食物过敏

有调查发现儿童过敏有逐年增加的迹象,父母们都想知道哪些食物会引发过敏,以及应该如何避免,不过,很多人会把过敏与食物不耐混为一谈,到底两者有何不同?为了避免小孩过敏,管它是微生物、还是过敏原,有些父母会先预防性的严格限制小孩的饮食,有的妈妈甚至会在怀孕或哺乳时刻意戒口,这些做法对预防过敏有用吗?

同样是吃了某些食物后感到不适,很多人会把食物过敏(food allergy)与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混淆,它们两者是不同的反应,最明显的差別在于食物不耐并不涉及免疫系统,也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及组织胺(histamine)等反应。若对某些食物成分(如:乳糖)出现不耐,是不会有类似过敏的激烈反应和健康威胁,通常只会导致腹胀、胃痉挛、呕吐、腹泻或疲劳等症状,就像有些人喝完牛奶会因乳糖不耐而拉肚子,有疑惑不妨先找医生做个检查。

专题

韩国红参 6年参龄品质最好

人参、高丽参、花旗参,都是中药的上等草药,甚至有电视剧把人参拟人化,描绘人参和人一样,当手脚都长成后就会逃走,如精灵一般。

人参,到底是否真的如此?如此珍贵的中草药是如何种出来的?人参是否老少皆宜?

本刊受韩国正官庄的邀请,瞭解韩国的国民食物──红参,一探从出土到各种红参产品的过程,带大家看看这个自1899年就成立的韩国人参公社如何把高丽参推向全世界。

人参

韩国人真的是人手一“参”,红参不但是用在药膳方面,连饮品、护肤品、零食都有它的市场,据说有两百多种产品,说它是国民食物是一点也不为过。

人参或许见得多,但人参田却不见得人人见过。这次参访的第一站,就是人参田,带大家去看看人参出土的庐山真面目。

饮食营养

黄东来/浅谈中医忌口问题

不久前诊所来了一位16岁的少女小玲,身材娇小,有些靦腆,身边还有她母亲陪伴著。妈妈表示,小玲平素身体良好,今年她将面对考试準备考上大学,但近来不慎犯上咳嗽,看过了医生也服药,但未见好转。咳嗽导致小玲无法专心温习,间接影响了学习,也让妈妈很担心。

检查完小玲的身体状况后,就问她:“你有戒口吗?”她摇头说:“不知道要戒口。”经过反覆的追问后,原来这段期间她要準备考试,压力特別大,晚上在房间读书温习的时候会吃零食和甜食来解除压力。

“咳嗽不是很严重,不必过分担心,除了服用中药,饮食方面必须避忌下。零食和甜食不能再吃了,尤其是甜食易惹痰,不然咳嗽没办法痊愈,生冷食物暂时也不能吃了。”强调的语气和他们解说。经过两次的服药和饮食上的注意,小玲的咳嗽基本痊愈,学习也恢复正常了。

忌口这方面,中医比较讲究,因为相信病从口入,如果不适当的忌口,轻者影响疾病的痊愈,或者降低药效;重则反而加重病情。有些疾病配上适合的食物营养,对于治癒疾病和促进健康能起很大作用。

这里,就和大家粗略介绍下关于忌口问题:

成人健康

偷袭全球10%中年人 寂静型中风难诊断易失智

发病时毫无症状
“寂静型中风(silent stroke)又称‘无声中风’,故名思义是发病时毫无症状,有别于典型急性脑中风,难以被察觉。全球约有10%年龄介于40至50岁的中年人患有寂静型中风。

常见的急性脑中风有80%是属于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及20%出血性中风(hemorrhagic stroke),这类中风可通过‘FAST’口诀辨识,即病人出现脸部下垂(Face drooping)丶手脚无力(Arm weakness)丶说话含糊(Speech difficulties)的症状时,就要记下时间(Time)并尽快送院治疗。

急性中风患者如果能够及时在病发后黄金4.5小时内抢救,其中30%患者有望复原。

寂静型中风却不如急性中风般有迹可寻,患者往往是在没有察觉任何不妥或未能及时就诊而病情恶化。

通常,寂静型中风者会出现思考或记忆力衰退的问题。研究指出,如果没有被发现或病情持续恶化,病人在4.3年后会有急性中风或6年后有失智症的风险。

专题

患者必须知道病情 看见渐冻人生

当家人患上不治之症如渐冻症,至亲应该隐瞒病情,让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治疗,还是应该坦然告知,让患者选择自己的疗程?

渐冻人至今还是一个不治之症,患者最坏的情况是全身都无法活动只剩下眼珠可以转动,但头脑却非常清醒,必须依赖眼动仪来与外界沟通。

负责马大医药中心渐冻人一站式诊所的缓解治疗顾问骆毅真与神经内科顾问诺蒂拉莎丽扎拉经常都会被问的问题,“我应该告诉父亲他有这个病吗,他已经68岁了?”,“妈妈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直接告诉她担心她接受不了!”。

强调病人知情权的骆毅真与诺蒂拉都认为,应该向病人坦诚,毕竟病人都会对自己的身体有所察觉,只是在家人的好意隐瞒下,病人也装作不知情,不去戳破这个善意的谎言。

所以她们主张必须让病人知道病情,但避免直接冲击病人,分层次或阶段性的告知,让病人逐渐接受,到最后了解病情的发展,好让病人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治疗方法,而不是让家人来为病人决定。

骆毅真表示,很多家属在知道病人病情后,想要隐瞒病人,其实即使家人不说,病人也心照不宣,大家互相装不知道。

“我会建议家人可以分层次告诉病人,恰到好处的让他们知道,也不要直接说白,对病人很大冲击。”

专题

尿失禁羞于启齿 仅有31%人寻求治疗

珠丽雅是一位照顾了尿失禁母亲4年的女儿。她母亲在2014年开始有尿失禁问题,但她与其他手足都没有察觉,导致母亲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治疗。她表示,她是在半年后才发现母亲有尿失禁问题,经常尿湿裤子,家里也经常飘出尿味,但母亲却始终不愿就医,因此他们带母亲出门时都需要準备好衣服替换。

“我曾建议母亲搬来跟我一起住,方便我照顾她,但她怕麻烦我们,也觉得可以自理,所以一直不愿意。在无法之下我只好每天下班回去帮她清理,让她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一年之后,她终于愿意搬来跟我同住,我特地应她的要求,装修了房间,让她方便上厕所。”

“虽然如此,但母亲还是坚持不要见医生,也不要用纸尿裤,所以还是每天早晚都要抹地,才能消除家里的尿味。母亲坚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最终接受我们的建议,使用纸尿裤,也愿意接受治疗,才解决了尿失禁问题,现在甚至可以出门去旅行。”

每个人在婴儿阶段,使用尿布或纸尿片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活到老年时要使用纸尿裤,却觉得是非常难为情或沮丧,而不愿意面对失禁问题及寻求治疗,使到失禁问题日益严重,甚至设法对孩子隐瞒病情。

亲子妇幼

黄东来/关爱

就和往常一样每周一次都会去为一名年近70岁的Aunty Leong做针灸,中风有好几年了,行动不便、长期坐在轮椅,和儿子媳妇一起住。她已经错过了治疗黄金时期,双脚已经萎缩很严重,现在能做的是维持性治疗,若想要完全康复,如同常人般活动恐怕很难。

一天,看她的脸色有点不悅,郁闷的样子,从她身上散发的磁场有点不对劲,那是负面的磁场,感觉压迫极了。这种压迫感觉不止一次了,所以也没多问。针灸后,她突然杀出一句说:“医生,好无聊啊!每天在家好闷,没事情做,想出去也出去不了。”

“没办法啊,aunty,孩子每个都必须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回复的语气显著无奈。

不久,女儿过来了,聊了几句想瞭解一下情况。原来孩子平时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带她出去是情有可原。谁知,就连周末和公假都没有出去走走。就算他们一家出去购物,竟然是留下她一个人在家;一家人出去吃饭,只是打包外卖给她,不带她一同出去解解闷,透透气。追问为何不带Aunty Leong出去,女儿竟然回答说,因为他们一家住在店舖楼上,要把她带出去,必须撑上撑下爬楼梯很是麻烦,也很浪费时间。

一旁的Aunty Leong原来有听着我们说话,低头不语,心情更低落,额头几条皱纹更显示她的无奈又心淡。感觉气氛不对的我们就没有继续聊了,这毕竟是他人的家事,也不敢多加追问。

亲子妇幼

孩子

这是父母带着孩子来到诊所时常会出现的对话。

“请问小孩什么地方不舒服啊?”

“其实我也不知道,保姆说他又吐又泻。”

“请问吐了多少次?泻了多少次?多少天了啊?还有其他不适吗?”

“我们真的不知道,要问一下保姆,我也是刚刚才把他从保姆那儿接回来的。”

这其实是现今极为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年轻的双薪家庭,父母为了养家餬口必须双双外出为事业而拼搏,没有选择下唯有将孩子寄人篱下,让看护人代为照顾。当然,这并非什么大是大非的课题。我较为关心的是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链结;父母愿意花多少时间发掘并瞭解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切?

孩子们毕竟还小,他们的健康还是需要父母们下功夫花心思去瞭解,并参与及承担的。若是将孩子生下后就不闻不问,将一切责任推在看护人身上,实为不健康。试想想,身为人父人母尚且无法为自己的亲生骨肉多付出那么一点,多瞭解那么一点,又如何盼着毫无血缘关系的他人全然付出?连自己都不在意的事,旁人又岂会帮着在意呢?

关心孩子的健康并非只是将他们带到诊所看医生而已。所谓的健康也并非侷限於生理上的健康,更包括了心灵与社交层面上的健康。脸书上看护人为孩子庆生切蛋糕的各种愉悅影像,无法代表着孩子们身心灵的真实发展。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