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65岁以上糖友 2/3死于心脏病 新一代降糖药安“心”减并发症

医句话: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心血管的保护也成为糖尿病管理的新基准。最新治疗指南强调,无论血糖水平是否控制良好,若患者确诊心脏病或属高危族群,亦或患有慢性肾病,应考虑使用GLP-1受体促效剂或SGLT-2抑制剂,以预防标靶器官的损害与并发症。

专题

蜂窝性组织炎 起泡化脓速求医 败血症可夺命

医句话:
蜂窝性组织炎是当细菌经由皮肤出现漏洞的屏障,进入真皮层或皮下组织,引起红、肿、热、痛的反应。若未经处理,病灶可能会逐渐扩散,导致发烧、不适等全身性症状,严重可致患部坏疽及败血症,出现生命之虞。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重要的屏障保护作用。皮肤由外至内可分为3层构造,分别是表皮层、真皮层以及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层)。

蜂窝性组织炎(cellulitis)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其定义很简单,就是致病菌经由皮肤出现漏洞的屏障,进入后引起真皮层与皮下组织的发炎反应。

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与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常见的致病菌,分别导致了大约三分之二与三分之一的蜂窝性组织炎病例。这些细菌存在于四周环境,像是皮肤上、物体表面或泥土里。

蜂窝性组织炎是如何发生的呢?当人们的皮肤屏障出现缺口,像是伤口或湿疹处理不当时,细菌便‘有机可乘’,容易侵入皮肤组织而造成感染。因此,蜂窝性组织炎一般常见于有皮肤外伤的患者,例如创伤、手术切口或放射性治疗。

专题

只能捐给至亲?捐后易缺铁?厘清迷思 别再害怕捐血

医句话:

在血液的医学名词中,捐血被称为“从血管到血管”(vein to vein),这个词生动地描绘捐血的全过程,而血液相等于一个人的生命指数,倘若一个人的体内少了血液,其生命也将走到尽头,可是在COVID-19肆虐期间,血库中心(blood bank)却因一些不实的迷思,让想要去捐血的公众却步,导致库存一再拉响警报,因此适时厘清捐血迷思是有必要的。

“人体的血液通过遍布在全身的血管,把氧气及不同的营养素或荷尔蒙等输送到不同的器官,并且把细胞的代谢废弃物等送往肾脏进行过滤,一旦缺少了血液,人体的器官将无法运作,也因此有人把血液循环看作健康的表现,即一个人只要血液循环良好,很多疾病都能迎刃而解。

以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阻塞为例,在治疗上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血液顺畅流通,而血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的组成部分包括血浆(55%),其余45%则是白血球、红血球以及血小板。

专题

世卫不赞成混打COVID 19疫苗? 错!智土数据扎实 混打亮绿灯

医句话:

就如COVID-19疫苗在去年底首次出现时遭到无中生有的抨击,遥想当初卫生部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能让民众接受并愿意伸出胳膊接种COVID-19疫苗,而今当加强针接种计划开跑之际,网络上包括社交媒体充斥着对加强针各种不实的言论,比如把某款疫苗描绘成对健康造成伤害,甚至扯出不同的阴谋论等,因此必须及时辟谣,让民众以正确心态接受加强针来保护自己。

“我们身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任何资讯只要登入互联网可说是信手拈来,但与此同时也对无法辨别真理的民众造成一定困惑甚至焦虑。以目前卫生部正在推行的加强针(booster dose)接种计划为例,各种稀奇古怪的言论也随之出现,不仅有文字、视频甚至还拿出世界卫生组织(WHO)之前所发表的报导来混淆视听,因此必须一一给予解释。

专题

混打疫苗 让身体以不同方式认识病毒

医句话:

没人晓得接下来是否会迎来新一波COVID-19变异病毒的爆发浪潮,因此打从10月份开始,我国卫生部在经过详细研究及严谨的科学理据支撑下,已率先为前线医护人员及60岁以上长者提供非强制性的加强针(booster dose)接种,可是民间对加强针计划并不热衷,理由与缺乏认知有关,因此有必要及时厘清误解,有助于让人民放心接受加强针计划,并且让疫苗完成它的保护效果。

“COVID-19究竟是否已减缓?是否可以放心出门?是否会再度封锁等问题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题,但从近期卫生部长以及卫生总监先后在不同媒体发文,促请民众关注疫情已升温包括感染率直线上升,并且进行了模拟演习,为最坏的情况作准备,充分显示这绝非等闲事,而是必须仰赖全民携手努力才能面对的国家大事。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