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营养

红酒白藜芦醇护心抗炎·脂肪肝患者注意摄取量

每次我看到顾客的肝指数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或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偏高时,都会问顾客:“你有常喝酒吗?”有饮酒习惯或体检前一晚喝酒的人,其GGT或三酸甘油脂确实会偏高,有脂肪肝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此,我都会鼓励他们减少喝酒甚至戒酒。可是总有一些答案让你必须省思——“有啊,可是我喝的是红酒哦!”

红酒是葡萄酒(wine)的一种。葡萄酒的颜色可分为红色、白色、粉红色。只要在白酒加入小量的红酒就可制成粉红色的葡萄酒。白酒则可以是由较为浅色(白色或青色)的葡萄制成。不过,红葡萄也能制成白酒,方法有二:一是去皮去葡萄籽挤压;二是及早挤压红葡萄以收集它的汁液,让果皮的色素来不及释放出来。恰恰是这个过程让有益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在白酒里减少了许多。

◎含强效抗氧化物

白藜芦醇大多存在于葡萄皮、蓝莓、蔓越莓、花生与红酒。在红酒的制作过程中,葡萄皮与葡萄籽长期浸泡在葡萄汁中,发酵而含有浓度相当高的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是一种强效抗氧化物。红酒备受全球瞩目的原因也是因为里面的白藜芦醇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抗发炎、预防新陈代谢症候群疾病方面有好处。

饮食营养

香蕉皮有黑斑果肉最香.抗癌传言有夸大之嫌

大家在挑选香蕉时,都会钟情于鲜黄色、没有斑点的香蕉,看到香蕉皮长满黑斑难免认为香蕉过熟或开始变坏,但也有人偏偏喜欢有黑斑的香蕉,为什么香蕉皮会产生黑斑?同时为何当香蕉剥皮后,果肉很快就会变成褐色,这样还能食用吗?有那些方法能让香蕉存放得比较久?坊间有人建议失恋可多吃香蕉,据说能改善忧郁的情绪,真有其事吗?

为什么香蕉会出现黑斑(spotting)?这是香蕉成熟后期的一种自然老化现象,在香蕉的果皮和果肉中,含有许多天然的多酚类物质(polyphenolic compounds)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在有氧气的环境下,可进行酵素性的褐变反应(browning reaction),不断聚合形成大量的黑色素(melanin),由于褐变反应大多开始于香蕉皮的气孔,因此就形成一点一点的黑斑,随着摆放时间延长,黑斑的面积会逐渐扩大,最终整根香蕉皮都会变黑。香蕉剥皮后,果肉暴露在空气中,同样也会因褐变反应而逐渐变黑。

香蕉皮出现黑斑还能食用吗?青香蕉经过催熟果皮转黄后,通常在数天内果皮就会开始出现黑斑,但有黑斑并不代表果肉已经变坏,果肉完全可以安全食用,反而这个时候的香气与甜度是最好的。

饮食营养

为了性福,男人这5种食物绝不能多吃了!

第五名:油炸食物
后果:减少男性荷尔蒙分泌
原因:在植物油中加氢,可将油转化成固态,其所含脂肪即为反式脂肪。要论破坏度,反式脂肪比饱和脂有过之而无不及。薯条和其他油炸类食物、饼干、曲奇中都含反式脂肪。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称,反式脂肪酸可增加人体“不良胆固醇”,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同时,反式脂肪酸还会减少男性荷尔蒙分泌,对精子产生负面影响,中断精子在身体中的反应。

饮食营养

只要锅面够热.铸铁锅也能不沾锅

现今提到烹饪的锅具,大家直接就会想到各种不锈钢的锅具,在不锈钢普及之前,传统上都是使用黑色的铁镬(wok),而这些铸铁的锅具至今仍有许多忠实的爱好者,有的甚至就像手工艺术品一样,深受很多餐厅主厨和家庭主妇们的爱戴,且发展出各式各样的食谱,这些铸铁锅到底有什么魅力?在日常使用、清洁和保养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

饮食营养

优质脂肪.藏在好油里

人体需要脂肪,从中得到能量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不过,现代人对脂肪的摄取失衡,造成各种因脂肪过量所引起的健康问题和疾病

“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是人体三大营养素,通过不同的生物化学过程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

虽然摄取过量的脂肪会影响健康,但是完全拒绝脂肪对健康也没有好处,因为人体神经系统、皮肤、脑细胞、乳房等的主要成份都是脂肪组成,缺乏脂肪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实脂肪很重要,尤其是女性,缺乏脂肪会影响生育,因女性荷尔蒙如雌激素、孕激素是由脂肪转化而得,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女性过度减肥、通过拒绝脂肪减肥,造成月经失调,甚至不孕。

为何吃不多却肥胖

有的人吃得不多,但是却肥胖,与这可能是错误的饮食观念所致,有的胖子则是基础代谢弱、荷尔蒙失调有关。

很多人以为,饭吃得不多就可以瘦,其实饭吃得少,就会感到饥饿,然后吃更多热量更高的小点心。

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其实很简单,就是减少吃煎炸和加工食物,但是,一天3次的正餐还是要吃,并且选择蒸煮方式的食物,那么就可以减少额外脂肪的摄取。

饮食营养

生鱼片须先经冷冻处理·才能杀灭寄生虫

网络上曾经广泛流传“经常吃生鱼片,全身长满寄生虫!”的谣言,不管是肺脏或是脑袋,都长满密密麻麻的寄生虫,如此骇人的故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即使已经被证实是因为其他疾病所致,却普遍在人们的心中留下难以抹灭的阴影,不少人在享用生鱼片时,多少都会有所顾虑,生鱼片中真的会有寄生虫吗?如果有,要怎样才能杀灭这些寄生虫?

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在生的鱼肉中会有寄生虫吗?答案是真的会含有寄生虫。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鱼类中会有寄生虫其实就好比蔬果有菜虫一样,只是在自然界中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实,很多未经煮熟的食物原料都可能会有细菌或寄生虫。寄生在鱼肉中的寄生虫种类很多,包括:绦虫(cestode)、线虫(nematode)、吸虫(flukes)和原虫(protozoa)等,所以在各个国家生鱼肉中可能含有的寄生虫也往往不同。

生鲜鱼类中较为普遍的寄生虫,包括有广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海兽胃线虫(Anisakis simplex)或肝吸虫(liver fluke)等,会造成不同的身体不适,常见的有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而腹痛及腹泻则几乎是共通的症状,是食用生鱼片和寿司等生鱼肉不得不注意的风险。

饮食营养

姜越老越辣‧暖胃驱寒促进血循

菜市场里有不同的姜,像是嫩姜、粉姜、老姜及姜母,也许有人会以为这是不同品种的姜,但其实它们都是同一种姜,只是生长时间不同而已。嫩姜是生长初期的根茎,黄白色且质地细嫩;当姜生长至快将成熟及肥满时,外皮变得光滑及带浅褐色,此时就称为粉姜;到了成熟的后期,姜逐渐纤维化及肉质变硬,这个时候则叫老姜,由于老姜的纤维较粗,多数用作调味,而直接食用的大多为嫩姜。至于姜母,由于老姜可当作种姜来继续繁殖,所以就称之为姜母,姜母发芽后幼芽慢慢长大就会再成为嫩姜。

姜的辛辣味是来自一些有挥发性的辣味成份,包括:姜油酮(zingerone)、姜辣醇(gingerols)及姜烯酮(shogaols)等姜辣素成份,此外,姜还含有苯环的精油及其他成份。这些成份依部位及生长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老姜的辣味成份较多,俗语说姜还是老的辣,就是这个道理。姜皮也含一些姜辣素,使用时大可不必去皮,洗干净就可以。

饮食营养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良好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早已深植民心的一句话“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虽然大家对之深信不疑,但其实长期以来都有不少科学家对相关说法提出异议。2015年在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曾刊出一项研究,以8399名18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为对象,对受访者的就医频率、性别、年龄、种族、收入、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与吸烟习惯等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是否有每天吃至少一个苹果(约149克)的习惯作分析,发现每天都吃苹果的人,其就医频率会较少吃苹果的频率低大约5.1%,数据表面上说明了吃苹果的好处;然而,该研究也同时揭露了每天吃苹果的受访者,都有学历较高、少抽烟及较注重自身健康等共通点,当数据经统计调整后,最后发现两者并无差异,吃苹果和降低就医频率的关联并未如想像中来得大。

2016年西澳大学(UWA)的Jonathan Hodgson教授针对吃苹果与健康,也发表了他们追踪1456名70岁以上的妇女长达15年的研究,指出每天都吃一个苹果(约100克以上)可降低死亡风险约35%,统计结果进一步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发现每天能够吃一个苹果相对比一年才吃20个苹果(一天平均不到5克)会有较长的寿命。

常食用新鲜水果有助降低血压和血糖

饮食营养

要发挥鱼油效果·需同时减少膳食中油脂

首先介绍鱼油(fish oil)是如何制造,常见的方法是以加热处理,先将鱼油从鱼肉中分离出来,再经压榨或高速离心就可以获得鱼油。市面上的鱼油产品普遍是来自鲔鱼、鲱鱼、鳕鱼或其他深海鱼类,许多陆上动物的油脂相比,鱼油的特点之一就是富含omega-3(ω-3)脂肪酸,属于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专门来自海产的脂肪酸。

讲到鱼油,就不得不顺便提到鱼肝油,鱼油和鱼肝油有不同吗?顾名思义,鱼肝油是以鱼肝为原料所提炼的油,一般的鱼油相比,鱼肝油所含的EPA和DHA等omega-3脂肪酸会较少,不过,由于鱼肝油是取材自鱼的肝脏,会比一般鱼油含有较多的维他命A及D,所以在摄取鱼肝油时不宜过量。

1970年初,有丹麦科学家研究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Inuit),发现他们的血脂浓度较低,再对照他们长期食用大量的海产及鱼肉、但又缺乏新鲜蔬果的膳食方式,推断是鱼油发挥了保护心脏的效果,其实,当时的研究并未证明因纽特人的心脏病罹患率真的比较低。尽管后来有研究发现他们在心脏病的发生率其实并没有比较低,但已驱使了科学界对omega-3脂肪酸展开长期的研究。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