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食物 陷阱处处 大吃特吃晚年养医生
根据报导,大多数的大马人患癌的症结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现在越来越多年轻的死亡病例,且年轻人患上癌症的机率也越来越高。
50%至70%癌症 病从口入
“患病看医生接受诊治是获得康复的方法之一,但是切记“预防胜于治疗”,注意饮食更为重要。
错误的饮食无可否认是致病的肇因,但是很多人都不当一回事,甚至选择忽略它,还很自信的认為哪有这麽容易被盯上?
当我们寻找病因的时候,很愕然的发现其实50%至7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病源是因为饮食不当而引发各种疾病,待演变成癌症后,才幡然醒悟饮食确实左右了健康。
加工食品 让肠胃好沉重
加工食品不要多吃,它们含有化学成分,例如腊肠丶香肠丶糖果丶汽水等,都会提高肠胃的消化负担。除此,酒精的摄取量也应该减少,需知小酌怡情,大饮伤身。
记得培养运动习惯,但运动不需太激烈,每周至少运动1天,30至60分钟慢跑或散步,散步也能增强骨骼肌肉及免疫系统。最重要的是,运动能让人有健康的体重。
当我们发现健康出现了问题,自然会不安而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我们需要处理这些不良的情绪,如找朋友倾诉或运动释放压力等,不要把情绪埋在心里,这会使意志消沉。
大家应时时紧记,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享受生活,向癌症说不。
反式脂肪酸 人体难消化
说到烹调中西餐的食油与酱料,烹调常用的“油”包括牛油丶动物脂肪丶人造奶油丶椰油丶蛋黄酱丶沙律酱等。“黄金食物”如炸薯条丶炸鸡丶甜甜圈等含油量高,尤其是含有的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是人体难以处理消化的脂肪。反式脂肪在氢化过程会改变脂肪酸的分子结构,让油更耐高温,不易变质,并且增加保存期限。
蛋糕丶饼干丶沙律酱丶花生酱等都含有反式脂肪,切勿因满足一时的口感而大吃特吃,到身体无法负荷,病倒了,晚年就是你养医生了。
要吃得健康,在选购食品时,可看食物标签,先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估计能量及营养素,才决定购买。
40%大马人蔬果摄取不足
虽然我们都知道每天要吃水果及蔬菜,可是看见眼前的美味佳肴丶糕点甜品,总是心余力绌,先尝为快!什麽健康饮食都抛到脑后。
大马研究显示,40%大马人没有摄取足够的蔬菜及水果,根据人体需求,我们每天需要摄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2份水果分别在午餐及晚餐食用。
吃蔬菜时,并非清一色只选绿色。青红黄黑白不同的颜色蔬菜都含有不同的营养,这些营养都含有抗癌纤维。大多数的孩童似乎天生就对蔬菜有抗拒心,因此妈妈们在烹调蔬菜的时候,需要尽量将蔬菜的色彩,搭配得五彩缤纷一些。
在炒菜的时候也可以在蔬菜的外观上花一些小心思,以提高孩童吃蔬菜的欲望。除了蔬菜,豆类食物的营养也很高。
全谷类 纤维含量高
全谷类(whole grain)食物如糙米丶全谷类饼干丶麦片丶五谷米丶玉蜀黍丶薏仁等都含有很高的纤维素。一颗收成(成熟)的谷类可分为3个部分,即种皮(麸皮)丶胚芽及胚乳,糙米是谷类去除了外壳,保存内层麸皮丶胚芽及胚乳;胚芽米则保留了胚芽及胚乳;白米则是将麸皮及胚芽全部去除,只留下最内层的胚乳。
全谷类食物的口感稍硬,我们在开始培养孩子多吃全谷类的时候,不妨从米饭下手。若孩子们心生排斥,妈妈们不妨将白米饭与糙米饭一起煮,分量比例各占一半,以降低孩子们的抗拒心。
即使某种食物的营养再好,也切勿因孩子偏爱,而让他们大量食用,因为饮食均衡最重要。
益生菌分解肠道毒素
有一项长达4年的研究显示,补充益生菌及全谷类的大肠癌病人,术后复发的机率减少了35%,这意味益生菌对人体有很大的作用。
除了正常的三餐,我们也需要摄取益生菌,益生菌有助分解肠道内的毒素,并且可以抑制肠道内分泌发炎因子的坏菌。
当人体长期补充益生菌及食物营养后,益生菌就会在肠道内吸取一部分食物纤维以作繁殖,其它部分的食物则会供给身体产生维生素。
健康饮食3问
小心色香味俱全食物
问1:瘦就代表健康?
答:瘦并不意味着健康。倘若要维持健康的体重,我们必须要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如果BMI小于18.5,就属于“体重过轻”,“正常”是在18.5至25之间,25至30属于“过重”,超过30就属于“肥胖”。肥胖是提高患癌机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问2:到底如何吃得健康,并维持体重不超标?
答:一日三餐需定时食用,一餐都不能忽略,不要因为减肥就省略其中一餐。每一餐都需要碳水化合物丶蛋白质各1份丶蔬菜1份及水果1份,分量都可用手掌般的大小来计算,在一天内的两餐尽量保持同等的分量,避免摄取高脂肪食物。
问3:如何选择适当的烹饪法?
答:食物应该多以清蒸丶烫丶炒丶焖等替代油炸。油炸食物虽称为“黄金食物”,因为其色泽与香气诱人口欲,但是须尽量避免摄取黄金食物,别因为要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而牺牲自己的健康。
很多菜肴色香味俱全,光看外表很健康美味,其实不健康,比如滑蛋河粉,是先把米粉炸脆,再将河粉热炒爆香,大火重油的烹饪法极不健康。偶尔进食无妨,但应尽量避免。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必要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