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复健改善眩晕 摆脱天旋地转
医句话:
对于眩晕症患者,前庭复健计划是其中一种康复方法。有关计划包括功能性训练与凝视稳定练习,并结合物理治疗,以改善前庭系统功能,帮助患者在日常环境中维持平衡、协调动作并提升空间感知能力。
“蕉赖复健医院的前庭复健计划(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Program,VRP)由复健内科医生、物理治疗师和听力学家组成。这团队在规划与管理前庭及平衡问题的患者方面,各自发挥重要作用。
医疗团队会对转诊患者进行筛查,以确保他们是否被正确诊断,并评估是否适合参与该计划。如有需要,患者将在初步评估期间转介至其他相关专科。
若患者符合VRP资格,他们将进一步接受物理治疗师和听力学家的前庭及平衡评估,以明确障碍情况,并制定计划目标。在复健过程中,物理治疗师主要负责动作、平衡及步态训练,而听力学家则专注于平衡训练,特别是凝视稳定练习。
眩晕Vs头晕
眩晕(vertigo)和头晕(dizziness)经常被混淆,但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感觉。
头晕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多种不适,例如昏沉、失去平衡、身体虚弱,甚至有昏厥感。可能的原因包括低血压、脱水、焦虑或药物影响。
眩晕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头晕,特点是天旋地转的旋转感。即使静止不动,也可能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在移动或旋转,并且常伴随恶心、呕吐和步态不稳。眩晕通常与内耳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有关。
简单来说,眩晕是带有旋转感的特定类型头晕,而头晕则涵盖更广泛的平衡感异常。
脑功能异常 中枢性眩晕
作为专门收治脑神经内科患者(如中风或脑损伤)的复健医院,我们经常遇到中枢性眩晕患者。事实上,相较于周边性眩晕,中枢性眩晕较为少见,主要源自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尤其是大脑或脑干的功能异常。
与内耳问题引起的周边性眩晕不同,中枢性眩晕涉及大脑对平衡与空间定向的处理异常。然而,我们也会接收其他医院转诊的周边性眩晕患者,进行强化复健治疗,甚至有部分患者同时存在中枢性与周边性眩晕的混合情况。
前庭系统 稳定掌控平衡
前庭系统位于内耳,在维持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它与视觉及本体感觉系统协同运作,为大脑提供关于身体位置与运动的信息。以下是前庭系统在平衡控制中的作用:
1.侦测头部运动:前庭系统包含半规管和耳石器官,这些结构能感应头部的旋转、倾斜及线性加速度。
2.向大脑传递讯号:前庭系统透过神经讯号传递信息,特别是输送至脑干和小脑,以帮助大脑调节平衡与姿势。
3.协调眼睛运动:大脑利用前庭系统提供的信息来协调眼球与头部运动,确保移动时视野保持清晰,这一机制称为前庭眼反射。
4.维持平衡与姿势:大脑根据前庭系统传递的资讯来调整肌肉张力,确保身体在行走、转身或站在不平坦表面时维持稳定。
总结来说,前庭系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感觉系统,帮助我们维持平衡、协调动作并感知空间方向。当前庭系统正常运作时,我们能够在环境中平稳且自信地行动。
长者不稳跌倒亦适用
前庭复健是一种专业的物理疗法,旨在治疗影响内耳和平衡系统的前庭疾病或前庭疾病引起的症状。该疗法的重点是改善平衡,包括头晕、提高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降低跌倒的风险。
前庭复健适合这类疾病的患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一种常见病症,其特征是由特定头部运动引发的短暂眩晕发作。
●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发炎,导致头晕和失衡。
●梅尼尔氏症:一种影响内耳的疾病,导致眩晕、听力损失、耳鸣和耳内胀满感。
●脑震荡或头部受伤:这些会影响大脑处理前庭讯息的能力,导致头晕和不平衡。
●与偏头痛相关的眩晕:与偏头痛同时发生的眩晕。
●长者不稳定或跌倒:通常是由于年龄相关的平衡能力下降所致。
虽然前庭康复对许多人有益,但它可能不适合患有以下疾病的人:
●梅尼尔氏症发作活跃(病患直到症状稳定才可用)。
●严重的骨科或神经系统疾病限制了运动
●急性感染或未经治疗的医疗问题导致头晕

蕉赖复健医院(Hospital Rehabilitasi
Cheras)听力学家
强化大脑 协调眼球与头部运动
复健计划中包含各项的练习类型,例如功能性训练和凝视稳定练习。
功能性训练和凝视稳定性练习旨在改善眼球协调性、平衡性和注意力,特别是对于患有前庭疾病或其他影响平衡和眼球运动疾病的人。这些练习对于患有眩晕、梅尼尔氏症或脑震荡等疾病的人可能有所改善。
功能训练着重于模彷日常动作的活动,例如:
●在不同的环境中行走(直线、弯曲的路径、不平坦的表面)。
●走路时转动头部
●伸手去拿不同高度的物体
●走楼梯
●用一只脚站立并保持平衡
凝视稳定练习专门针对头部移动时,保持对静止物体的注意力的能力。这些练习可能包括:
●头部左右移动的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静止的物体上。
●上下移动头部的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静止的物体上。
●v转头时将注意力集中在静止的物体上。
●用眼睛追踪移动的物体,同时保持头部静止。
功能性训练和凝视稳定练习可透过多种机制,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并减轻眩晕症状,其中包括改善前庭功能。
这些练习有助于训练大脑协调眼球运动和头部运动,对于保持平衡和空间定向至关重要。
形成更强神经连结
患者能透过重复功能性训练和凝视稳定练习,让大脑在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之间形成更强的神经连结。这有助于减少对导致头晕和不平衡的补偿机制的依赖。
功能性训练有助于增强涉及平衡和姿势的肌肉,例如腿部、核心和颈部的肌肉。这些练习可以促进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系统的感觉讯息更好地整合,这对于保持平衡至关重要。
这些训练能帮助患者找回平衡并控制动作,同时减少与眩晕相关焦虑和恐惧。随着症状缓解和自理能力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品质也会明显改善。
不过,训练效果因眩晕的成因和个人体质而异。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规律练习能让患者获得最大益处。



物理治疗发挥关键作用
物理治疗对眩晕的治疗至关重要,特别是透过床边操作、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来改善患者的平衡与稳定性。以下是这些治疗方法的详细说明:
1. 床边操作(耳石复位术)
耳石复位术(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s,CRPs)是一种特殊手法,旨在将内耳中移位的耳石重新定位。常见的CRPs包括Epley手法和Semont手法。受过专业培训的物理治疗师可安全有效地执行这些操作,通常能显着缓解眩晕症状。
2. 平衡训练(与听力学家合作)
前庭复健练习(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可帮助改善平衡并减少头晕。这些练习包括凝视稳定训练、头部运动训练及各种平衡训练,以增强前庭系统的适应能力。
3. 步态训练
物理治疗师会指导患者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行走,例如适应不同路面、转弯和避开障碍物。这有助于提升步态稳定性,降低跌倒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治疗方法会根据眩晕的根本原因和患者的个别需求进行调整,以确保最佳的康复效果。
前庭复健见效时间 取决4大因素
患者透过前庭复健治疗改善眩晕症状的时间长短可能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眩晕的根本原因:不同类型的眩晕有不同的预后。例如,BPPV通常对耳石复位术反应良好,并且可能在几次治疗内消失。其他疾病,例如前庭神经炎或梅尼尔氏症,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改善。
●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症状较轻微的患者相比,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改善。
●治疗的持续性:规律且持之以恒地进行物理治疗与居家运动,有助于达到最佳疗效。
●个体对治疗的反应:每个人对治疗的反应不同,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经历更快的改善。
BPPV复位术后 1周内获改善
一般而言,BPPV患者在成功接受耳石复位术后,症状通常会在数天至一周内改善。而对于其他类型的眩晕,可能需要持续进行4至6周的前庭运动,才能明显提升平衡能力并减轻头晕。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特别是前几次进行前庭运动时,可能会短暂感觉症状加重。然而,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随着训练持续,症状会逐渐改善。
真实个案: 中风并发眩晕 前庭复健奏效
前庭复健已帮助无数人恢复平衡并提升生活品质。以下是一个真实案例,展现此法如何改变病患的生活。
H小姐是一名62岁女性,于2023年9月9日因左侧小脑梗塞中风。中风后数月,她持续遭受严重的眩晕困扰,伴随恶心和呕吐,甚至轻微的头部移动都会引发剧烈旋转感,使得走路或起床等日常活动变得极具挑战。由于症状严重,她连治疗都难以顺利进行。
在寻求医疗建议后,脑神经中风团队将她转介至前庭复健计划,专注于改善平衡与前庭功能。医疗团队针对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前庭练习、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
经过不懈努力,H小姐的眩晕症状逐渐减轻,发作频率和强度显着下降,平衡与协调能力明显改善。逐渐重拾信心,不仅能恢复日常活动,还成功重返脑神经中风复健计划,继续治疗之路。
睡好减压 限制酒精与咖啡因
如果经常出现眩晕症状,应咨询医生,并安排与医疗专业人员的会诊,以确定眩晕的根本原因。在与医生沟通时,请详细描述症状,包括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可能的触发因素。
专门研究前庭和平衡的听力学家可进行听力及平衡功能评估,以确定前庭疾病的成因。医护人员将与物理治疗师合作,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帮助患者透过规律训练改善平衡、协调能力,并减少眩晕症状。
生活方式管理:
减轻压力:可透过冥想、瑜伽或深呼吸等方法来管理压力。
维持健康饮食:均衡饮食有助于调节血压,降低某些类型的眩晕风险。
限制酒精与咖啡因:过量摄取酒精或咖啡因可能加剧眩晕症状。
确保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促进整体健康。
即使改善 也应持续练习
眩晕的康复需要时间,患者需有耐心并持之以恒,即使症状改善后,也应遵循治疗计划并持续练习。与主治医生及医疗团队保持密切合作,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治疗方案,能帮助眩晕患者显著提升生活品质。”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