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璋/益生菌治湿疹?

问:据说益生菌可以改善湿疹问题,是否有科学根据?

医生解答:

湿疹令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非常困扰,叫苦连天,吃不好、睡不好,因为此症不但没有灵丹妙药,无药可根治,而且不时复发,常让小朋友感到皮肤极度痒,万一抓破皮,还可能出水、结脓,皮肤变得深色和粗糙,留下疤痕。皮肤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小朋友的身心、情绪和社交发展,让人非常头痛。15%至20%的小孩会在一生中不同时段患上湿疹,而发疹期通常都是出生后首两年。

一般而言,遗传因子是引发湿疹的主要因素。多年来,医护团队都积极寻找有没有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及防止湿疹,其中一个方向,是着眼于免疫能力系统上。发炎性的湿疹,通常会因环境因素而刺激出来。这些环境因素仅是触发刺激的诱因,当刺激性物体遇上低弱抗免力,便诱发了发炎性的湿疹来。正因为是免疫系统问题,很多人尝试找寻方法来调节免疫力,其中一款常用的,就是服用营养辅助品。

吃保健品调节免疫力?
一般而言,遗传因素是引发湿疹的主要原因。多年来,医护团队一直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其中一个研究方向集中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上。发炎性的湿疹通常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而这些环境因素仅是触发刺激的诱因,当刺激性物质与低免疫力相遇时,便可能导致发炎性湿疹的发生。正因为湿疹与免疫系统有关,许多人尝试通过调节免疫力来缓解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服用营养补充剂。

谈到最受湿疹人士关注的营养辅助品,益生菌一定榜上有名。许多人都说吃益生菌能帮助改善湿疹,但市面上的益生菌林林总总,售价大多不便宜,在“吃”与“不吃”之间,许多湿疹患者都觉得难以抉择。

随着用于治疗湿疹的新治疗方法和产品或药物的出现,湿疹治疗已达到新的水平。但治疗和控制湿疹还是个非常漫长的旅程。就益生菌治疗湿疹而言,有一些研究显示益生菌对显著降低湿疹发生率有正面作用,有证据表明使用益生菌治疗湿疹的潜力。此外,没有证据显示益生菌补充剂可能会加重湿疹症状或皮肤状况。

益生菌(probiotics)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能帮助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强化肠道的屏障功能,从而改善消化吸并增强免疫功能。除了天然存在于人体肠道内,益生菌亦可以从乳制品 (如乳酪、乳酸饮品)、发酵食品(如面豉、泡菜)或益生菌补充剂汲取。

 

20210711_Dr Tan_8
陈伟璋医生(皮肤科)



尽管细菌很小,但它们在湿疹和皮肤的整体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皮肤上定植的微生物统称为皮肤微生物组。皮肤微生物组透过控制湿度、温度、pH值和脂质含量等生态因素来影响皮肤屏障。这些变化会加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它们与皮肤屏障相关基因的功能异常有关,这些基因产生形成皮肤最外层保护层所需的结构蛋白。

早期研究发现,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诱发异位性皮肤炎,并与湿疹有直接相关。益生菌可以为湿疹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的附加价值。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可以有效抑制湿疹症状。

改善肠道及炎症反应
益生菌并非湿疹的特效药。虽然益生菌能透过改善肠道健康及炎症反应,间接地改善湿疹症状,但毕竟能影响湿疹病发程度的因素非常之多,患者并不能单靠益生菌完全治愈湿疹。它们应被视为辅助治疗,而非主要的治疗方案,绝不可倚赖益生菌为唯一治疗方法。

最新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益生菌菌株,例如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双叉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等,对抗过敏有着惊人的效果。这些益生菌不仅能调节免疫反应,还能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更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肌肤的屏障功能。由于目前没有足够的医学针对性论证益生菌或益生元对湿疹或其他过敏性皮肤炎确实有治疗,不是正规的湿疹治疗选择之内。虽然长期服用不会损害健康,但仍不建议孩子长期服用任何药物及保健品,鼓励以均衡、健康的饮食来维持身体强健。

益生菌对皮肤状况的改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疗法。它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在肠道内建立效果,从调整肠道健康至改善皮肤状态,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个月的时间。因此湿疹患者应有耐心,一般需持续服用益生菌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潜在的好处。

服4个月无效应停用
如服用益生菌3至4个月后,病情未有明显改善,就应当停止服用,转为尝试其他治疗方案。

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益生菌可以帮助减少湿疹发作或防止病人将这种情况传染给后代。然而,也没有证据显示食用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或服用益生菌补充剂可能会伤害湿疹患者。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问医.陈伟璋医生(皮肤科).2024.12.0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