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抢救充满未知数 AI难敌医护经验

医句话:

日前韩国媒体报导,在韩剧《黑暗荣耀》中饰演宋慧乔母亲的朴志雅因脑出血晕倒送院,经抢救后不治,这名52岁实力派演员的逝世再次拉响人们对脑中风的红色警报。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脑中风并不罕见,纵观这些年所见,脑中风是继肺炎、心血管疾病之后的国人第三号杀手,可是时至今时今日仍有很多人并不晓得一旦身边有人或自己发生脑中风究竟该去何处求救,因此学习如何及时与找对地方求救是每个人刻不容缓的“使命”。

“中风的学名为脑卒中(stroke),亦可称之为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指的是脑血管出现阻塞或破裂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中风(ischaemic stroke)及出血性中风(haemorrhagic stroke)。

把人体血管想像成一条又一条的管道,一旦血管被某些东西(如斑块)堵塞了,那血就无法从管道流通,进而形成缺血性中风,严重的话甚至可能造成血管破裂;出血性中风通常是因长期高血压、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部受创或脑瘤所造成,其中最常见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通常由动脉瘤破裂引起。

相比之下,缺血性中风的病例较多,而出血性中风的比例较少,但危险程度却更高。当血管被堵塞后大脑组织会受到影响甚至脑细胞会快速凋零;至于爆血管的话,除了血管本身受到影响,位于大脑周遭的其他组织也会受到压迫,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时间就是大脑

在抢救中风有这么一句话‘时间就是大脑’,从侧面来说也体现了在抢救中风这一环节中是争分夺秒。无论是出血性或缺血性,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关键所在,医护人员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控制情况,这也意味着医生必须很快速做出所有决定,包括调配每一位医护人员的任务以及接下来的治疗方案。一般上脑神经外科医生(neurosurgeon)如我是负责处理出血性中风的病例,至于缺血性中风则由脑神经内科医生(neurologist)先处理,必要时介入放射科医生(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R)也会参与。

先谈缺血性中风,患者必须在少于3小时内送到有治疗中风设备的急诊中心,也就是所谓的中风急诊室;此时脑神经内科医生必须在3小时完成诊断及给予溶栓药物来溶解血管的阻塞物即血栓。倘若血栓体积较大,那就须进行血栓摘除,因此IR医生就会使用机械取栓方式进入血管把血栓取出,目的就是清除阻塞物以恢复血液供应,并防止受影响区域的扩大。

出血性中风:减失血 降脑压

至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有两大重点,第一是减少失血,第二是减轻血液及脑嵴液对大脑的压力,因此医生必须采取措施如使用药物来降低血压,以减少或停止脑内出血来控制出血,再来就是通过手术减轻颅内压,避免脑组织受到压迫。

颅内压是致命的,能越早减轻压力对患者越好。当出血性中风发生时,脑部血液和脑嵴液会占据大部分的空间,此时医生须即时决定是否要打开颅骨以释放压力,目的是制造‘空间’。

通过在患者的硬脑膜或大脑组织放置先进的仪器如不同的监测器(monitor),医生可以实时监测颅内的压力变化,这也是对脑部的一种保护;透过这些压力变化可以更好掌握何时须手术介入。

手术与否才是真正挑战

另外患者的承受能力也是医生必须关注的,包括他的健康状况如心脏是否承受得了治疗过程;患者有任何轻微变化,例如脑压突然升高,那么就该立即进行手术,但若脑压减少,那么也需要衡量动手术的必要性,甚至若患者的意识水平下降是否要立即动手术呢?种种迹象都是医生须考量的因素,很多时候医生必须重复扫描来确定情况。

身为一名脑神经外科医生,我认为手术固然有难度,但更为关键是何时须进行手术,或者是决定做或不做手术,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医生所做的任何一个决定都直接影响患者症状甚至生命,必须是准确无误,而足够的经验可让医生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特别队伍”分秒必争 默契制胜

抢救中风是争分夺秒,同时也是团队精神下的‘特别队伍’,皆因在中风急诊室除了脑神经外科医生,尚需其他不同的医护人员,除了曾提及的脑神经内科医生及IR医生,麻醉科医生(anesthesiologist)、急诊科的护士以及照护加护病房(ICU)患者的护士等。不同医护人员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抢救中风患者。

那来自不同部门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协调呢?当中风急诊室接到中风病例后,医生一看了电脑断层(CT)扫描后就会立即联络不同医护人员,而相关医护人员在彼此共事了一段时间后已具备足够的默契,在接到联络后也清楚各自任务,并不会反复询问‘你确定吗?’,而是立刻行动;而一次又一次的配合,也让下一次的行动更加得心应手。

以麻醉科医生为例,他非常清楚知道在抢救中风时须做怎么做,如血压突然下降该怎办?很多时候中风患者的血压都会很高。至于脑外科医生,不只具备了中风操刀经验,对药物的掌握及使用也很到位。

总是待命 是责任亦是使命

此外,在ICU照护患者的护士也是团队不可或缺的角色,当患者的手术完成后被送入ICU就是由她们照顾患者,她们24小时监控患者的血压及血液等情况,一旦出现任何突发状况也会及时发现及通知医生是否要进行下一步处理;我曾在ICU服务多年,对ICU护士的付出精神是深感钦佩。她们并非只是照顾中风患者,亦须照护其他重症患者,她们的工作非常繁杂,唯有长期在这领域服务才能具备足够的经验。

抢救中风的团队是如何区分轮班制呢?没有,在我所服务的医院,抢救中风团队是24小时待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医生必须知道患者从A到Z,即从入院到抢救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正如我之前所提及,患者的任何一个轻微变化都可能改变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因此对抢救中风的医护人员而言,总是待命是责任亦是使命,每一次出远门或参与聚会,亦不会忘记这项使命。

 

_
石荣耀医生(Kevin Sek Weng Yew)
脑神经外科顾问



清楚掌握ICU床位数目

在抢救中风有哪些必须具备的条件呢?除了医护人员之外,最关键是ICU的床位,皆因中风手术后的患者必须立即送入ICU继续监测,如果ICU没有足够的床位,那就必须立刻安排转送其他有治疗中风设备及ICU床位的医院,而这也是中风管理的重要性。

对中风急诊室的医生而言,必须清楚掌握此时此刻ICU还有多少床位,包括哪些患者会出院等,因为这关乎急诊室还能接收多少位患者,尤其是中风手术后须立即送入ICU的患者。

无床位须转介其他医院

多年前我曾在北马一家政府医院服务,并且也被安排在中风急诊室就职;好几次当ICU床位不足时,必须立即联络周遭好几所政府或私人医院是否还有床位,倘若到最后还是找不到床位或更好的解决方法,最终的做法只能是婉拒患者入院,或安排前往其他医院进行抢救。

这些年在抢救中风病例深有感触。之前曾有一位70余岁的男性长者因中风前往一公家医院治疗,可是不确定当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位长者却无法获得所需治疗,最终长者的家人找到我,并把相关资料给我过目。之后我亲自会见这位患者及了解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情况已大有好转,看到他一点一点好起来,身为医者也倍感欣慰,这起事故也只是多年来抢救中风病例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有了超跑就是赛车手?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AI)的盛行以及机器人手术(robotic surgery)是否有助于辅助甚至取代现有的中风抢救行动呢?须坦言,在现阶段以及中风抢救这一环节中,AI还无法取代有经验的医护人员,皆因在抢救过程中充满太多未知数,无法提供AI所需的参数,反而经验可发挥更好的效果。

其实人的大脑是非常精密,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少去使用而出现退化;举个例子,在我们年轻时仅凭记忆可以记住大部分家人或朋友的电话号码,可是当我们越来越不去使用大脑来记住,它就会退步,最终就像现在很多人已经无法记住很多电话号码了,原因就是我们不再习惯去记住而失去功能。我并不排斥AI,但我们也不可忽略锻炼大脑的重要性。

而机器人手术亦如此,确实在现今的外科手术中,包括前列腺或大肠手术等,用上机器人手术很常见,但须注意的是,它仍须有足够经验的医生来进行操作。以车子为例,并不会因为你拥有一辆超跑就是一名赛车手,反之可能因不会操作而毁了这辆跑车。

经验设备 24小时候命

以脑神经外科为例,之前曾有一款嵴椎手术机器人,可是当医生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并不合适,因为它的一切操作仍须输入很多的参数,而一旦其中一项参数有误,那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这一点与中风抢救可谓殊途同归,科技进步固然重要,但医护人员的经验却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尤其是面对急诊如中风时,医护人员的经验、24小时候命及足够的医疗设备才是抢救中风的制胜之道。”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4.12.1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