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儿 不爱说话的天才?父母勿自我“催眠”提早干预才关键

医句话:
在诊断自闭症方面,有时候很难辨别自闭症与年幼全面性发育迟缓。

然而,自闭症最早可以在18个月被识别,而诊断及评估通常可以在2岁时进行,只要父母察觉孩子有行为异常,就需及早带孩子进行评估,捉住干预黄金期,及早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儿童日常的机能,并希望借此帮助自闭症儿童恢复到独立生活及自主学习的状态。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是一种发育障碍,涉及持续的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有限和重复性行为等方面的行为挑战。

其实,父母在孩子18个月大就可看得出,在2岁半就可诊断孩子是否有自闭症。因此,父母若察觉孩子行为异常,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自闭儿的典型特征就是叫他名字不回应、不会主动交流或回应(社交互动)、沟通时眼神无交流、与别人有互动困难及语言发展迟缓。一般上,1岁的孩子至少会发1个音,2岁时可至少发2个音,例如,1岁时会说‘妈妈’或‘爸爸’,2岁后就会说‘妈妈来’、‘爸爸吃’等。若否,那就表示孩子有语言发展迟缓,需要及早筛查。

重复性行为 另类玩法
自闭儿也会有一些重复性的行为,其中包括重复地说某些单词或句子、持续的拍打双手、原地跳跃、摇摆身体、重复性用喉咙发起声音、踮起脚尖走路或用不恰当的方法玩玩具。举个例子,孩子在玩玩具车时,一般都会想像玩具车赛跑、行驶去一些地方、车祸等,但有些自闭儿会将玩具车反转,重复地旋转轮子,并看着车轮不断转动。另外,有些自闭儿也会将玩具排成一行或叠高,若你捣乱或帮他收拾,他会不开心,有些还会发脾气。

自闭儿也难以合群,即使与朋友一起也难以沟通。另外,一般人通过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及触觉接受信息,但自闭儿在接受信息方面会有过度敏感或反应不足,例如一些无痛痒的物体却抗拒触摸、什么东西都拿来闻(excessive smelling)、迷恋于灯光或正在移动的物体。从这些特征,你可看到,大部分是透过社交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及社交沟通(social communication)呈现出来,因而自闭儿的社交能力较弱。

依DSM-5TR标准诊断
在诊断方面,孩子即使有少许自闭的特征,也不能断定孩子就是自闭儿,医生必须再进一步评估才可诊断,所以,一个完整的综合评估需由医护专业人员团队来完成,其中包括儿童发展专科医生、言语治疗师、听力学家、临床心理治疗师及职能治疗师。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文本修订版(DSM-5TR),孩童必须符合全部3个自闭社交特征标准及2个以上的自闭行为特征标准才能确诊为自闭症。

诊断自闭症相当有难度,医护人员除了观察孩子的行为,还需访问父母孩子在家及在外的行为。另外,医护人员还需要考量各个成长环境的因素,父母必须细心观察与记录孩子的日常举止,尤其是孩子玩玩具的方式及与朋友的沟通方式。

每个孩子所出现的自闭特征都有可能不同。如果你的孩子出现类似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迹象和特征,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的孩子是自闭儿,只因我们仍有很多的因素需要考量。不同科系的医生可能对自闭症没有那么深入的了解,可能没发觉,因而经常发生延误诊断。

3C影响孩童社交语言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大约每160名儿童中有1名儿童患有自闭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指出,美国大约每54名儿童中有1名儿童患有自闭症。在2005年,一项由马来西亚卫生部进行的研究显示,每625名儿童中约有1名患有自闭症。不过我认为这数据过度被低估,只因很多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认为小孩只是发育缓慢。再加上,自闭症的研究设计及方法受到限制,所以诊断数据无法反映实际状况。

迄今为止尚未确定明确自闭症的病因,但仍有遗传性的可能;至于后天性部分,环境因素会是其中一种,例如铅、汞、空气污染、药物、炎症等。

在马来西亚进入行管期(MCO)时,孩童无法外出,再加上父母居家办公忙于工作,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把3C产品或玩具交给孩子,但这举止会导致孩童的语言及社交发展受到影响,因此,疫情减少了孩子学习与别人沟通的机会,所以,父母陪伴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是很重要的。

仅10%有天赋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认为自闭儿是独自一人在角落玩。一些人更会将自闭儿联想成‘不爱说话的天才’,但并不是全部的自闭儿都有天赋,而且有天赋的仅占10%,但很多父母不予理会,因而忽略了自闭儿的需求,最终没有及时诊断而做出合适的干预。

如果父母可以提早察觉孩童的异常行为,并及早干预,那自闭儿的特征自然就会减缓,但很多父母即使知道孩子有异常行为也不愿承认,而且需要花大笔钱干预,因而会用多种理由推搪,不愿接受自己孩子是自闭儿。

有父母认为疫苗接种会导致孩子成为自闭儿,但这说法完全是错误的,因此,父母有必要提高对自闭儿的认知与意识。

无法治癒却赋予自理能力

很多父母带自闭儿前往求医时, 他们都想获得解决方案或希望孩子的自闭症可以被治愈,而医生都必须向父母重新定义何谓‘解决’或‘治愈’。目前尚未有明确治愈自闭症的方法,然而,有一些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自闭儿的日常机能,减少自闭儿不恰当行为,让自闭儿有自理能力,帮助孩子可融入社会。医护人员也会教导自闭儿一些社交和沟通技术,以及身体语言,让自闭儿能适当表达自己。

干预自闭症的计划通常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应用行为分析治疗(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Therapy,ABA)、社交技能技巧、言语治疗、职能治疗、感觉综合治疗及家长管理培训。另外,父母的参与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是没有任何的药物可治疗自闭症,除非自闭儿伴有其他疾病,比如自闭儿患有多动症等。医生通常都不会采用药物治疗,除非孩子真的太好动,停不下来,影响学习,医生才会考虑用药。

 

20221119_Dr Tan Pei Jun
陈佩君(Tan Pei Jun)
临床心理治疗师


太迟干预 难上加难
很多人都会问自闭症可否‘治愈’?但医生都会向父母再三强调‘治愈’的定义,可是父母对医生与治疗师有很高的期望,即使带自闭儿接受干预,也希望他们在接受1或2次的干预后能像‘正常人’般生活(或者进步),但这是不可能的。

对于自闭症的干预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不是接受一两次就见效,况且也胥视自闭儿的学习能力。只要父母能提早察觉孩童的异常行为,及早干预,自闭特征是可被控制的。若自闭儿无法及早干预,错过了干预黄金期,那特征就会成为了一种习惯,成年后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这时才干预就难上加难。


照护虽累 仍需顾好自己

有些学校或幼儿园会录取自闭儿,因此,自闭儿父母在带孩子申请幼儿园上课时需要向校方报备。

我曾向一对父母及6岁的自闭儿进行问诊,其实,这对父母的孩子2岁多时就诊断患有自闭症,但父母向院方隐瞒自闭儿的病情,直到再详细询问,父母才招供自闭儿的病情,并透露已接受多项的干预方案。

这名自闭儿在2岁时虽然已接受干预,特征也明显减少,但自闭儿的特征会因岁数而改变,所以自闭儿父母需密切观察。若没有及早干预,自闭儿可能没有足够信心融入社会,感到自卑,或许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或精神状况,甚至可能在校园遭到霸凌。

在此想给父母或照护者一些提示:

  • 了解自闭症谱系障碍
  • 要有耐心,专注患童的优点。
  • 提供一致的结构和日常常规
  • 与自闭儿的校方联系
  • 向专业人士寻找帮助
  • 照顾好自己,平衡生活。

参加支援团体计划
现在马来西亚有不少的团体及计划可帮助自闭儿及父母,例如提供自闭症资讯、帮助贫穷的自闭症家庭,如马来西亚国家自闭症学会(The National Autism Society of Malaysia,NASOM)、马来西亚自闭症咖啡馆计划(Autism Cafe Project Malaysia)等。不过,这些团体无法对孩童做出评估及诊断,因此,有关的诊断仍然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评估。”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陈孝全.2022.11.19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