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逾10亿人肥胖 健康基石“重”在管理

医句话:

肥胖不仅是外观问题,它更应视之为健康问题,因为肥胖而衍生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中风、骨关节炎甚至忧郁症,都是现代常见的文明病,唯有及时认清肥胖的真面目,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

“在谈及肥胖(obesity)时,一般人第一印象就是身材臃肿或者一直暴饮暴食等,但其实从字眼来分析,肥与胖是有所不同的,肥的本意是形容脂肪及赘肉多,毫无形体轮廓,一般是含有贬义并用于比喻动物,比如形容一头猪很肥,但胖则有所不同,它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体型丰满、肌肉结实及多,比如在现实中一些少了骨感但肌肉紧实及健美的女性,往往被形容曲线分明。

至于在医学上常提及的肥胖或超重则是另一回事。根据统计,当一个人的体重越超标,不仅出现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骨关节炎、慢性肾病、呼吸系统疾病、癌症、不孕症,甚至是罹患精神疾病如忧郁症的几率也会更高,与此同时也会增加死亡率。那肥胖或超重究竟是不是该归类为疾病(disease)呢?其实不然,在医学上肥胖并不归类为疾病,它被视为行为问题(behavioral issues),但这个行为问题若不及时处理的话,却足以引发更大的健康伤害,而不仅是诸如买不到衣服或在公共交通占了他人座位等小事。

之所以把肥胖或超重列为肥胖症这个社会汙名(social stigma),就是希望借此唤醒普罗大众对肥胖可带来的健康伤害醒悟,从而把它视之为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如上述提及,它可引发一系列的慢性疾病,因此把肥胖视之为‘万病之源’并不为过。

中央肥胖 内脏脂肪高

在厘清对肥胖的理解后,就必须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肥胖的定义及数据,一般上测量身体质量指数(BMI)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以大马为例,只要指数超过23以上即为肥胖,超过25及以上为超重。除了BMI之外,测量中央型肥胖(central obesity)会更为准确,所谓的中央型肥胖指的是腹部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堆积为特征的肥胖,以亚洲男女而言,男性测量腰围大于90公分或女性腰围大于80公分即属超标,即使在体重仪上并没有超重。

有些人的四肢并不胖,体重也没超标,但却挺着大肚子,这就是所谓的中央型肥胖或俗称的苹果型身材,这些腰围过宽的男女比起体重过高但腰围正常的男女,罹患糖尿病的几率会更高,再来因腰围的内脏脂肪很高,他们出现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病的几率也跟着提高。

每年3月4日为世界防治肥胖症日,根据世卫公布最新数据,截至今年全球的肥胖症男女超过10亿人,其中6亿5000万人为成年人,青少年则占3亿4000万以及儿童有3900万人,及时认清肥胖症所带来的影响,将可把多种健康伤害降到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在COVID-19肆虐期间,有肥胖症的男女包括儿童,不管是确诊的几率、或是出现重症、须住院及死亡率都比没有肥胖症男女高很多。

那在大马肥胖有多严重呢?根据数据,我国的肥胖症已达到50%的惊人数据,换言之就是每2人中就有1人BMI超过23,被归类为肥男胖女一族,更是东南亚第一‘胖’,假如把肥胖问题视为我国公共卫生另一个定时炸弹也不为过。

须建立减重动机

正如上述提及,肥胖须视为行为问题,这也意味它与一个人的生活作息是息息相关的,这包括了他的饮食、活动及运动量,甚至是他对肥胖或超重的认知,假如一个人明明已超重,但他并不把它视为问题,自然他也不会有想要改变的动机,但不把它视为问题与它就是已存在的问题是两码子事,就如同血糖已超标的糖尿病患,就算一再否认自己已有糖尿病也于事无补,唯一能做就是学习如何管理本身的血糖指数,而超重亦如此。

在面对肥胖或超重问题时,如何把体重降下是至关紧要,但减重不是100米的冲刺跑而是漫长的马拉松,因此在减重前正确的心理建设是关键所在,即必须建立起属于个人的减重动机(motivation),并且按情况列出具体可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好高骛远,如短期内把体重降低30%,这对于减重过程没有帮助只有破坏,一旦无法实现,必然出现放弃的念头。

 

_
林俐伶副教授(Lim Lee Ling)
马大医药中心内分泌内科顾问



认清饮食种类

在建立正确动机及列出目标后,接下来就必须罗列出肥胖的因素,包括如何拒绝诱惑以及陷阱等,我国无可否认是美食天堂,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各样价廉物美的美食,可是纵观饮食种类却发现更多是与淀粉类有关,缺乏足够的营养素,因此先认清饮食种类也是减重这条路上不可少的功课之一。

多年来,卫生部一直努力推行的‘我的健康餐盘’(suku suku separuh)计划,可是至今仍有很多人对此不了解,但其实除了普罗大众认知不够之外,另一方面与健康饮食难觅及价格较高有很大影响。

打个比方一个人用餐时,触目所及都是可填饱肚子的食物如快餐、鸡饭或面食等,想要找一盘沙拉并不容易,再来就是快餐店提供的套餐,包括了主食及饮料,价格比一盘沙拉不仅更低,也更充饥,因此这也回归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及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层面。

城市规划助推运动热

再来是运动量,我国是个全年炎热的国家,一想到出门活动就会联想到大汗淋漓的画面,因此这也回归到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包括建造更多的凉亭或遮阳处,值得注意的是,之前行动管制令(MCO)期间,人人不获准出门运动,但在之后获准开放后掀起一股运动热,假如这股在民间的运动热可持续下去,那相信对改善我国肥胖指数将是非常有效。

饮食、运动、对肥胖的醒觉以及个人生活作息是减重的4大基石,如何让减重过程循序渐进,并且把它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外卖加剧肥胖危机

那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人民的体重究竟是上升,抑或维持或下跌呢?我国并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数据,不过从临床上看到的病例,包括复诊的糖尿病患等,疫情下肥胖确实发生了,理由是‘吃得多,动得少’。

在临床上与患者交谈,他们坦承这段期间确实发福了很多,因为一来无法踏出户外运动,加上这段期间须呆在家,无聊下就是吃不停,哪怕是偶尔感到焦虑也只能以食物来满足口腹之欲,久而久之就发福了。

此外面对各种在生活中难以招架的‘诱惑’及‘陷阱’也是影响因素,比如送餐服务越来越普及化或衣服尺码多大都有等,以送餐服务为例,通常所选择的饮食都比较方便,因此想要健康饮食要么就是给更高的价格,再不然就是选择种类较少。

学习与“诱惑”及“陷阱”共处

至于衣服尺码更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陷阱’,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的体重出现改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所穿的衣服是否松或紧,在发现紧意味着体重已飙升了,但如今衣服的选择却是从XL上升XXL再到XXXL都有,丝毫不察觉衣服所发出的‘警告’。

总而言之,面对肥胖或超重时,首先必须认清它所带来的伤害,接下来就要建立正确的减重动机及目标,然后在过程中学习如何与‘诱惑’及‘陷阱’共存,从而在接下来的减重之旅走得更顺利。”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2.08.17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