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判读营养标签·小心热量摄取增加

每个包装食品上都有一个小小的营养标签,印在包装的某个角落,大家对它应该都非常熟悉,但也可能过于常见,不少人都不太留意里面的内容。世界各国针对营养标示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在作改变,近年的变化并不少,像是增列反式脂肪和糖分等,作为精明的消费者,不妨多了解相关的改变,替自己的营养及健康做更多的把关。

早在1985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就有为营养标示(nutrition labeling)订定指南,许多国家都以该指南作为基础订定法规,相隔数年后,美国为了因应营养不足与过剩的问题,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1990年通过了营养标示与教育法(Nutrition Labeling and Education Act),希望帮助民众了解日常饮食的营养价值,1994年更立法强制规定食品一定要标示营养标签。

美国算是第一个有营养标示制度的国家,此后,许多国家陆续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营养标示指南,发展自己的标示制度。美国在强制实施营养标示的隔年,1995年就有研究发现这些制度有助于降低膳食中的胆固醇及提升维他命C的摄取,表示参考标签对民众选择食品有正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原来性别、年龄、家庭及国家等因素,对消费者接收和解读营养标签中的讯息有密切的关联,例如:在美国较主动关注营养标签的白人女性(非西班牙裔)其肥胖问题相对较少;有美式连锁咖啡店在菜单中标示产品的热量后,发现每笔交易的产品其总热量可降低6%。

以美国实施标签制度至今二十余年为例,虽然为消费者的营养摄取提供了许多参考,但美国的肥胖问题依然严重,大约18%的青少年有过重的问题,调查指出在他们日常的热量摄取中,有16%是来自汽水、运动饮料、果汁饮料及甜点中额外添加的糖。目前已有充份证据显示,饮食习惯与肥胖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有直接关系,而脂肪的种类(饱和脂肪)又比它的热量更值得受到关注,这些资讯都应呈现在标签上。因此,标签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新的研究和饮食文化变迁,因时制宜的进行调整。

2016年美国FDA对标签作出了新的修订,将更多的焦点移到与体重和肥胖有关连的热量摄取,希望以简单及容易理解为发展方向,除了要标示添加糖(added sugars)的含量外,分量(serving size)、每包有几份(servings per container)、热量(calories)等字体都要加大,使之更为突出,目的是要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标签的内容。

大家阅读营养标签容易有那些混淆?

面对营养标签众多的格式和内容,对大多数非营养专业背景的民众,容易产生混淆,即使是简单的热量单位,部份民众也许未必知道大卡和千卡是一样的意思,其中1大卡又等于1000卡或4184焦耳。在营养标签中,一次食用的分量算是最易令人混淆的资讯,消费者往往要看懂每份食物含多少热量,心中又要计算自己吃了几份,才知道总共摄取了多少热量。由于有些产品会技术性的将标签中的份数提高,刻意使每份的热量显得较低,有研究就揭露不少消费者会误把一份(per serving或serving size)的热量,当成整包产品的热量,因此低估了实际摄取的总热量,也有人会错误把每份的分量当作建议摄取量,其实一份的量理应贴近一次的实际食用量。随着饮食习惯和产品包装的改变,现在一般人一份冰淇淋的食用量已比20年前的一份(半杯)普遍多出一倍。同样的,一瓶600毫升的汽水,大家普遍一次就能喝完,所以这类产品在标签的设计上,一瓶就该算成一份,避免消费者低估自己实际的热量摄取。

....
星洲特约周志辉,台湾中兴大学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系荣誉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博士,德州农工大学食品加工硕士。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2017.03.1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