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捐给至亲?捐后易缺铁?厘清迷思 别再害怕捐血
医句话:
在血液的医学名词中,捐血被称为“从血管到血管”(vein to vein),这个词生动地描绘捐血的全过程,而血液相等于一个人的生命指数,倘若一个人的体内少了血液,其生命也将走到尽头,可是在COVID-19肆虐期间,血库中心(blood bank)却因一些不实的迷思,让想要去捐血的公众却步,导致库存一再拉响警报,因此适时厘清捐血迷思是有必要的。
“人体的血液通过遍布在全身的血管,把氧气及不同的营养素或荷尔蒙等输送到不同的器官,并且把细胞的代谢废弃物等送往肾脏进行过滤,一旦缺少了血液,人体的器官将无法运作,也因此有人把血液循环看作健康的表现,即一个人只要血液循环良好,很多疾病都能迎刃而解。
以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阻塞为例,在治疗上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血液顺畅流通,而血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的组成部分包括血浆(55%),其余45%则是白血球、红血球以及血小板。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体内的血量大约为其体重的7%至8%,换言之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量大约为4公升,平时约有80%的血液会参与循环,剩下的20%则存在人体的肺、肝和脾脏等器官。
误易染疫影响捐血意愿
血液除了有上述提及的输送任务之外,它也兼有调节体温功能,在血液中的血小板可促使损伤部位血液凝结,而白血球则有对抗病毒的成分,因此把血液视之生命中最重要的液体并不为过。
但自古以来,人们对血液存在着不同的迷思,特别是在捐血方面,信手拈来的迷思包括‘男人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只能捐血给至亲’、‘捐血后身体会大量缺铁’,甚至在一些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至今仍有卖血的悲剧在上演中,而如斯的悲剧也造成一些人以为医院血库中心也有贩卖血液或收购血液等,最后是在COVID-19肆虐期间,很多人担心捐血会导致被传染COVID-19更直接影响了捐血意愿,造成血库一再拉响警报。
其实综合上述所提及的迷思,更多是对血液特别捐血不了解所导致,先谈第一个迷思,那就是‘流血不流泪’,首先必须理解到,流眼泪过多也有其伤害,比如容易引起泪腺、眼睑及角膜红肿发炎,而眼泪中含有盐分,因此眼泪多了会伤害到眼睛周遭的皮肤甚至会造成身体脱水,但与流血相比,其伤害就不可同日而语,正如一般人的认知,一个人会因流血不止而丧失生命,因此所谓的‘流血不流泪’是大错特错的迷思。
不鼓励定向捐赠
在电视剧中常有这样的画面,话说剧中主角发生意外大量出血,被送入手术室抢救,之后医护人员出来问说‘谁是家属,是否可以立刻捐血,然后家属举手立刻去捐血’,这是另一个对捐血缺乏正确知识的情节,因为对一般上负责掌管医院血库中心的输血医学科(transfusion medicine)医生而言,向至亲捐血即定向捐赠(directed donation),但这种做法并不鼓励,因为近亲之间捐血及接受血液会引发很高风险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TA-GVHD)。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就是捐血者的血液中T淋巴细胞在血液受赠者的体内移植(engraftment)或增殖(proliferation),最终导致一个人的细胞组织损伤和死亡。
不过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医生仍会允许定向捐赠,比如稀有血型的患者,因为这类情况下必须要有相同血型的至亲才能进行捐赠,不过这些血液在进入受血者身体之前需要进行辐射处理(irradiated)。
缺铁性贫血非捐血所致
‘捐血后身体会大量缺铁’是另一种常见的迷思,确实在每一次捐血后,身体是会流失一定分量的红血球,尤其是年轻女性(16岁至30岁)或者绝经前及频密捐血的女性,这是因为女性在月经期间会大量失血,这也是为何缺铁性贫血常见于女性,男性较少。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占40%)是因为构成红血球重要部分的血红素不足,因为铁质是制造血红素的必要元素,当身体铁质不足就无法制造足够的血红素,就会形成缺铁性贫血。
当一个人有缺铁性贫血会出现脸色苍白、容易疲倦、无法集中精神或头晕、食欲不振及免疫力下滑等,可是一个人出现缺铁性贫血并非直接来自捐血后,而是必须先经历血液铁质损耗殆尽后才会出现。
发放铁剂叶酸
从医生的角度,除了鼓励想要捐血者在日常生活中摄取足够的铁质之外,也会在捐血者完成捐血后,发放铁质补充剂或叶酸,特别是那些很想捐血但血红素较低的捐血者(一般上女性居多),有些甚至会发放一周的铁质补充剂,并且也建议他们服用含铁的食物,比如红肉、豆类、肝脏、鸡蛋或扁豆等。
此外一些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比如有肠胃溃疡、胃病或大肠癌以及痔疮等会导致失血的疾病,也会造成他们捐血后出现缺铁的几率会较大,另外一些曾进行腹腔疾病治疗或曾进行胃部切除手术后的患者,亦可能在其日常饮食中无法吸收铁质,因此也会出现缺铁问题。
最后是不均衡饮食如没有遵照指示而随意节食、患有厌食症、营养不良的人士,以及长期在用餐时饮用咖啡或浓茶等,都会导致铁质的吸收受到影响。
不过就一般而言,大部分人在捐血后,只需在日常饮食中自行补充流失的铁质,基本上都不会引发缺铁性贫血。
属自愿性无强迫买卖
贩卖或收购血液被视之为不合法行径,但很多人并不晓得,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捐血数量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医院的血库中心在考量许久后,允许一些贫困人士前往捐血后,给予一定的酬劳答谢,但与此同时卫生部也不断向社会大众宣导捐血的重要性,同时为了避免C型肝炎的问题,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捐血都是公众自愿性质,没有强迫没有买卖。
回想起这段路程,卫生部所付出的努力功不可没,因为要完成如此庞大的教育宣导并不容易,但也庆幸当初的决策者做了这个决定,如今大马人民的捐血意愿非常优秀,固定每3个月前往捐血的人士大有人在,其中有些人更会选择在特定日子前往捐血,比如生日或特别纪念日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穆斯林在斋戒月期间也响应捐血运动,一般上会在晚上前往捐血中心去捐血,因此血库中心的医护人员必须‘开夜车’赶工,每逢卫塞节或大宝森节时,佛教徒及兴都教徒也很踊跃前往捐血。
可享公院就医特权
而在疫情爆发之前,很多企业或大学自动自发固定举办捐血运动,响应捐血的反应相当好,只是因为疫情爆发后,这类捐血运动减少了很多,也是造成血液库存不足的因素之一。
其实多年来卫生部也为捐血者捎来好消息,那就是只要达到一定捐血次数,捐血者即可在政府医院享有所谓的捐血特权(blood donor privilege),比如免费外诊长达10年及免费一级病房等,视捐血次数而定。
此外,医院血库中心也获得一些慈善组织或非政府组织赞助,因此当捐血者前往捐血后,可获得一些餐点充饥或小手信等。
疫情冲击血库拉警报
‘担心捐血会感染COVID-19’这类谣言其实并非仅存在大马,放眼全世界皆如此,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对血库中心的医护人员而言,如何最大程度保护好大家,包括到来的捐血者以及在场的医护人员,以及如何把感染风险降到最低是每天值勤时必须做到的责任。
正如在所有公共场所都会有感染风险的存在,捐血中心在疫情期间采取了多项防范感染的措施,比如每次仅限一名捐血者,谢绝陪伴人员,同时在每次捐血后立即清理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捐血者躺下的病床或椅子等,也要求捐血者必须全程戴上口罩,善用洗手液等,至于属于高风险的捐血者,则暂缓到来捐血的预约。
尽管COVID-19肆虐以来,血库的血液使用量并没有暴增,这是因为COVID-19主要是影响肺部及其他器官,但亦不可忽略的是,我国是骨痛热症猖獗的国家之一,很多时候骨痛热症的患者急需血液中的血小板,因此血液的需求仍是非常迫切的。
以大马人口为例,O型血占了44%,A型血占了26%,B型血占了24%,至于AB型血则有6%,在一整年的时间中,血库的血液库存会受到不同情况而有所影响,比如一些节日时,某些血型的血液会严重不足,但COVID-19期间,几乎所有的血型血液出现不足,血库也频密拉响警报,为了避免有朝一日血库库存会突然出现不足,导致紧急手术时无法如期进行,有能力(即身体健康)的公众受促主动前往捐血。”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