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發展迟缓 5岁前干预或改变结局

医句话:

成长迟缓与发展迟缓虽属于不同的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两者会出现重疊,因此很多时候需多学科治疗,以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

“当一名初生宝宝有成长迟缓,不仅是体现在身高及体重等,更为重要的是免疫系统,倘若他有先天性疾病,患上其他并发症的几率会更高,而在这一连串的影响下,他的发展亦会受到影响。

因此尽管成长迟缓与发展迟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两者会出现重疊,比如自闭儿或唐氏儿症状等,在治疗时必须跨部门进行多学科治疗,如营养师、言语治疗师、职能治疗师(关注宝宝玩、自理和社交能力)甚至是儿童发展科等。

以我之前曾见过一个病例,这名宝宝在1岁时有手足口症,必须打针验血等,尽管之后已经痊愈,但却一直无法忘却打针的阴影,因此一直不敢吃副食品,只是喝奶,这样的情况持续至他3岁。

由于宝宝的母亲是一名护士,在一次交谈中发现宝宝表现得很自闭,起初母亲认为是怕生的缘故,但在相处了一段时间,宝宝似乎还是对人不理不睬,因此就察觉或可能有自闭,于是就深入了解,才发现宝宝不仅有成长迟缓,同时也有发展迟缓。

之后就转介给言语治疗师及儿童发展科,包括刺激他的感官等,截至我最后一次见到宝宝时,他已开始能进食一些食物,算起来已有所好转。

全面性发展迟缓 诊治更艰难

针对发展迟缓的检验及治疗,必须是根据医生从问诊体检上所获得的鉴别诊断来进行,以沟通欠佳的孩子为例,首先医生会筛检是否有自闭症状,再来是检查是否由于缺乏沟通或刺激(under stimulation)。

之后再安排听觉筛检(hearing test)会诊语言治疗师等,家长必须配合医护人员的叮嘱,利用简单的言语,甚至是肢体语言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在家中多做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成效,切忌选择走捷径。

若孩子仅是单一层面的发展受影响,比如语言沟通不佳,或大动作迟缓等,那只要针对性地治疗即可,但若是两个或以上的层面受影响,即称为全面性发展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那在检查及治疗时将会更具挑战性。

比如说一名孩子无法学习行走,也无法掌握表达能力,可以想像他的病灶可能更复杂,以我之前在政府医院服务时,常见的病例就是属于这类,即两个或以上的发展层面受影响。

专用手机软件可追踪

在大动作发展迟缓有一种常见的情况,那就是已3个月大的孩童按照正常理应可以抬头,倘若到了5个月还是不行,呈软趴趴似的,那就必须立即就医,检查小孩的大脑、脊椎或神经系统等。

至于精细动作多与视觉发展有关,以我之前曾接手的病例,一名外籍母亲申诉孩子已两岁,但却一直无力捉牢物件,在检验后才发现原来是小孩的双眼有先天性白内障,即视觉障碍,物件在哪他都看不到,更遑论要抓到物件了。

在马来西亚每一名初生宝宝都有进行白内障筛检,但由于这名孩子是外籍人士,并非在本国出世,错过了筛检程序,因此在确诊后就转介到儿童眼科进行手术。

总而言之,发展迟缓必须一步一步去追踪,父母切忌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比如一般人会认为男孩的语言表达较女孩慢,在2岁后自然就会‘好起来’,只要继续抱着‘观望’的态度即可,正确做法是不论男女,在每一次的疫苗注射或就医时,父母必须与医护人员一起讨论孩子是否处在正常的成长曲线,或发展里程碑。

随着科技的发达,如今父母亦可通过智慧型手机学习更多育婴资讯,包括通过一些专用的手机软件程序追踪小孩的成长与发展,若任何一方出现迟缓,则务必要尽速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给予正确的指导及处理。

病例增长非坏事

目前在大马,大部分地区(除了一些较偏远的地区)的儿科中心包括政府与私人医院已有儿童听觉筛检服务,早在2015年巴生河流域医院已开始投入这项服务,到了2017年,当时我在淡马鲁医院服务时,当地已开始这类筛检,而这也是大马卫生部的努力之一,期许能做到全国性筛检服务,毕竟先天性听觉障碍是小孩语言沟通及社交发展迟缓的常见原因,而且越早佩戴助听器亦可尽早改善与提升,甚至正常化小孩的发展认知功能。

纵观近年来关于发展迟缓,国内的病例是出现增长的趋势,但这并非坏事反而是好事,理由是如今医学资讯的发达,加上父母与医生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也因此这类问题不再是‘扫入地毯下’,而是拿出来直接谈论及处理。

在过去,父母或因忙碌而无暇与医生多了解,带孩子去复诊时只是打个针或拿个药就走,鲜少会坐下与医生讨论孩子成长及发展,包括评估其岁数增长是否与其发展相符等,但如今这样的情况已逐渐在改变中,加上社交媒体的兴起,父母之间亦会交流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心得等。

此外,如今儿科医生包括医疗团队也更愿意抽出时间来灌输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念,从而把以前已存在但缺乏关注的事项,比如自闭、过动儿或学习障碍等逐一拿出来讨论,以共同找出解决方法。

-
唐秀萍医生(Vivian Thong Siew Peng)
儿科顾问



若属罕见疾病 家人需查基因

儿童发展迟缓绝不是‘小儿科’,而是关系到一个孩子的现在及未来,倘若不及时处理,日后将演变成孩子无法自我照顾、照护者疲惫及孩子人格扭曲等问题。

一些全面性发展迟缓的小孩在检验后发现有脑瘫的现象,此时照护者比如父母就必须长时间照料他们,生活上的负担都落在父母身上,这是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的。

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在这方面有提供生活津贴、医疗照顾以及OKU卡申请等,对于减轻负担有极大帮助。

另外一些发展迟缓的病例是属于罕见代谢性疾病,此时父母、兄弟姐妹甚至亲属都可能需做基因筛检,而这些年来罕见疾病科也对此不断努力中,但急需医疗团队及家长们的互相配合。

特殊儿未必比常人差

另一方面,有自闭倾向的孩子,由于不太要(或者直接拒绝)和其他小朋友或家长沟通,在社交上就已有问题,在学龄前已被视为怪咖,而到了入学后更会被标签为不合群,甚至被霸凌,其自尊心也会逐渐崩塌,在成长阶段中就开始出现人格上的扭曲。

很多时候过动儿在小时候由于‘急着’发表意见,很容易被家长或老师认为是好的表现,富有冒险及主动的精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因过动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如没有协调好、做事经常脱序或三分钟热度等,久而久之在团队中就会被其他人针对,并形成自卑性格。

当然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这些特别的孩子都是捣蛋、不合群、学习能力比别人差,毕竟他们当中有相当的人数是比典型发展的孩子们来得更出众,表现也更为出色,特别是在想像力及创造力这一方面。

所以当面对孩子发展迟缓时,医生以及父母应该是一起来讨论问题在哪里、如何提早发现及介入,毕竟人的发展认知、人格塑造及气质等,其实是可以获得纠正的,尤其是在5岁前的发展阶段中及时纠正可以改变结局。

身高头围 成长迟缓重要指标

往常很多时候一谈及宝宝成长迟缓,父母或长辈第一念头就是是否体重过轻,其实在成长迟缓中,体重过轻或过重并非绝对指标,当宝宝出牙齿、活动量增加等,甚至是从母乳迈入副食品阶段,宝宝的体重都可能会受影响,反之身高以及头围,才是有否出现成长迟缓的重要指标。

宝宝出现成长迟缓可分为短期以及长期,以短期而言除了以上提及的因素,最常见的就是营养不足、再来是宝宝生病如发烧、呕吐及泻肚子等,都足以影响宝宝的体重,至于一些外在因素比如疏于照顾、受到虐待甚至家暴等亦不可忽略。

至于长期则指先天性疾病比如早产儿、心脏有孔、肺部、肝或肾问题或唐氏儿等,由于这些宝宝吸允及吞咽受影响,导致他们在摄取营养方面较差,当这样的情况如慢性疾病般持续下去,宝宝的生长曲线就会受影响。

首先体现出就是其体重会出现下降,之后就是其身高呈平缓,最后就是头围长不大,而头围大小亦与其智商有关,因此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宝宝有成长迟缓并不为过。

值得一提的是,宝宝头围有其基本的计算方程式,即出世后的前3个月,每个月就会增加2公分,之后3至6个月则会每个月增加1公分,在6个月至1岁时就每个月增加0.5公分,换言之一年内会有增大12公分,不过若出现不寻常的增大,则必须谨慎观察,因为或有可能是脑积水所造成。

自闭儿偏食率高

另一种宝宝成长迟缓的情况是有自闭倾向,以美国为例,当地诊断自闭儿是孩子4至5岁,若可以在2岁即可诊断出孩子有自闭倾向,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通常自闭儿有两大特点,即喜欢一个人独处,只喜欢物体,因此与人的眼神交流几乎零(通常宝宝在4至6周即可有眼神对视),第二是不善于表达,社交能力很差,只喜欢重复性或规律性的事物,因此出现偏食的几率亦提高,势必影响其生长曲线。

总的来说,不管是成长迟缓抑或发展迟缓,一旦发现就必须尽速介入治疗,包括从源头找出病因,比如先天性疾病就必须先着手处理,至于其他方面则要针对性治疗,从而避免两者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0.10.06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