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益生菌研究 具里程碑意义 发炎因子大幅降 96%便秘获改善

医句话:

益生菌种类繁多,并非所有益生菌都一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益生菌是指可以给宿主带来好处的微生物,意思是被进食的益生菌可以被人体储存和改善消化系统中的肠道菌群,降低生态失调产生的症状和风险。

破例测3种促炎细胞因子

“要避免肠道菌群失衡或提高肠道良菌,首要的原则是实践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丶定时运动丶避免抽烟和酗酒丶多喝清水丶管理或处理压力,这些习惯听起来很容易,但是要实现却很困难,尤其是大马人。

在落实良好生活习惯为前题下,摄取益生菌(probiotic)也能够提高肠道良菌以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实,益生菌可以用于改善各种疾病。2017年,马来西亚国大医药中心与Vitagen进行了一项为期一年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这项研究所涵盖的对象包括健康的成人和肠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及便秘人士。

受试者当中,分别有88人是无症状的健康人士和77人是IBS患者。两组受试者每天获提供和饮用300毫升内含10亿CFU活性乳杆菌(lactobacillus)的饮料,持续长达30天。

实验进行前后,受试者必须接受各种检验,包括便秘的时间丶肠道通过时间(bowel transit time)丶免疫系统丶一些与炎症相关的生物标志,以确定益生菌的摄取是否有助于改善IBS症状。

实验测量了受试者体内免疫细胞释放的3种促炎细胞因子,即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丶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这些生物标志都会随着炎症的发生而提高。通常,我们不会在临床上为病人进行这类昂贵的检验,却破例在这次的试验中采用。

IBS或非IBS皆受惠

未开始益生菌治疗以前,受试者获提供特殊药物服食,用于计算食物在体内消化的时间。通常病人服药后就可以如常进食了,直到排便的时候,从进食到排便这段期间就是实验里所指的‘肠道通过时间’了。情况就像人们乘搭飞机时,在机场等待转机的时间。

有些人的时间较长,进食后三四十个小时后才会排便,有些人甚至是两三天后才排便。受试者接受肠道通过时间的测量后,才开始益生菌治疗。1个月后再测量受试者的肠道通过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96%受试者的便秘症状获得改善,因为益生菌治疗以前,非IBS受试者的肠道通过时间是15小时,IBS受试者则是45小时,而接受30天的益生菌治疗后,非IBS受试者和IBS受试者的肠道通过时间分别减至10和30小时。

每个人对便秘有不同的定义,其实,在医学的角度,我们每天或最多两天需排便一次,否则就可视为便秘。

益生菌是活性微生物,所以,我们摄取益生菌时也要进食益生元(prebiotic),因为益生元是益生物的‘食物’,让益生菌获得滋养。益生元的来源是蔬菜丶洋葱丶水果等高纤维食物。

TNF-α提高疾病风险

除了便秘症状获改善,益生菌治疗也帮助改善31%受试者的粪便软化丶缩短45%受试者如厕时间丶减少36%受试者排便费力丶提高食物消化33%,73%的IBS受试者因免疫力增强而受益。

我们也发现,受试者无论是非IBS还是IBS患者,接受益生菌治疗后体内促炎细胞因子TNF-α大幅度降低,这是我们重要的发现。

要知道,TNF-α可以提高罹患各种疾病风险。当然,我们会进一步投入研究,以获得更多的数据来支援这项证明。

IL-8和IL-6与癌有关

虽然其他促炎细胞因子如IL-8及IL-6的改善不多,但是,这次的实验只是为期30天,我们相信如果持续的益生菌治疗,可降低较多的促炎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的种类众多,我们只选择IL-8和IL-6进行研究,主要因为这两种促炎细胞因子与炎症和癌症相关。

我们去年在香港举办的国际消化系统疾病论坛(IDDF)上发表这项研究计划,目前也在筹备发布到医学期刊。

-
拉惹阿芬迪教授(Raja Affendi)
国大医学院院长
国大医药中心肠胃内科顾问



倾向西方饮食 IBD“入侵”国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好发于洋人的疾病,但是,我国的病发率却有上升和普及化的现象,原因包括我们日渐倾向于西方的饮食习惯,例如经常进食加工食品丶快餐等,这些饮食不但缺乏良菌,也会使肠道良菌无法生存而死亡。

过度卫生的环境也会使我们失去肠道中的良菌,例如经常洗热水澡丶减少户外或接触大自然,人们认为接触沙石丶戏水活动是肮脏且引起细菌感染而生病的活动,所以避而远之,事实是过度清洁的行为会失去肠道良菌或肠道菌群失衡,提高自体免疫功能衰退的机会。

IBD独特性是侵袭专业人士,例如会计师丶律师等,临床上有80%的病人都是来自专业丶受过高深教育丶高生产量的族群,而且是年龄介于20至40岁的年轻人。

我曾经在国外生活超过20年,当时,我在大马的资深同行说这里不曾有IBD的病例,也不相信IBD正在盛行,直到我发布了《对吉隆坡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发病趋势丶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进行了40年的分析》,大家才开始改观。

病发时误为食物中毒

很多人对IBD有错误的概念,每当发生IBD症状时,大家就以为是在小贩中心或嘛嘛档吃错东西,一口咬定是食物中毒所致,然后到处向不同的医生求医。其实,这些症状的发生正是IBD作祟,它是一种隐藏性疾病,难以被发现。

治疗IBD更是花钱又耗时,调查指出,严重IBD一年的药物治疗约8万令吉,这还不包括症状导致入院丶病假所带来的生产损失。

像我发布的分析报告,在大马如果没有被报导,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我在英国服务的时候,科研文献一旦发布后,很快就会有媒体报导或在网上可以搜到,而且民众会关注,他们想要知道最新的状况。这是我回国5年后,对大马仍落在人后有感而发。”

益生菌4问:腹痛应挂诊 医生根据需求处方益生菌

问1:是否所有益生菌的功能都一样?
答:不。不同的益生菌有不同的秘制成分丶微生物丶剂量(CFU)丶制备或储存方式。益生菌或良菌的菌种有乳杆菌(lactobacillus)丶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在益生菌的运用上,并非益生菌剂量越高,疗效就越好。就以我们的研究显示,每日摄取300毫升或10亿CFU益生菌对改善肠胃症状已足够有余了。

问2:消费者如何选择适当的益生菌?
答: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WGO)已推出益生菌与益生元使用指南,包括益生菌菌种与功能丶摄取方法丶剂量丶维持时期丶临床适应症等。我们并不期望民众看得懂这些指南,但是,初级医生或普通医生可能对此也感到陌生,只有那些熟悉和懂得运用益生菌者才可以提供益生菌处方。

问3:如果有肚子不舒服的症状,是否能够到药房购买益生菌服食来缓解症状?
答:由于益生菌非药物,所以,有些人出现腹痛等症状时就到药房购买益生菌服用,但是,药房工作人员或药剂师可能会提供很多的选择,这对许多人来说是很困扰的,因为有的人会根据价钱丶颜色丶剂量丶口味丶储存方式是否便利等作出选择,而消费者可能最后因为没有摄取到适当的益生菌,不但无法从中受益,可能也浪费金钱和时间。

我认为,病人应直接到诊所或医院挂诊,因为每个人对益生菌的需求不同,医生可以根据各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建议或处方。例如高血压患者我们会处方丸状的益生菌,一些有便秘症状的人士建议摄取含高剂量乳杆菌的益生菌。

问4: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人不应该同时摄取益生菌,因为抗生素会把所有益生菌也杀死,造成浪费?
答:这是不正确的。一个人如果细菌感染的话,必须接受抗生素治疗长达5至7天,通过疗程结束后就会病愈。不过,有些人接受抗生素治疗时会出现肠胃不适(GI upset),例如腹泻丶肚痛等,这可能是抗生素的副作用,又或者肠道良菌减少或菌群失衡所致。因此,我们建议这些病人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可以摄取益生菌,以改善肠胃不适的症状。

如果病人接受抗生素治疗时没有肠胃不适的症状,就不需要同时摄取益生菌了。有些人坚信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补充益生菌可提高肠道良菌和免疫能力,虽然没有伤害,但目前未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点。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包素菡.2019.10.2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