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肺癌网络 汇集专才向肺癌宣战
医句话:
肺癌经常被误视为一种吸烟者疾病,因此许多非烟民皆掉以轻心,误以为他们没有风险,这些错误的疾病观念需加以纠正,从而认识它真正的负担和严重性,适当的做法是让患者丶照护者和专业医药人员得到有关肺癌的正确知识。
简介:
马来西亚肺癌网络(Lung Cancer Network Malaysia,LCNM)是首个国家级非商业丶非政府组织,聚集了国内肺癌领域的专业保健人员,并透过提供培训和教育,以及增进或倡导国内公众和基层医生对肺癌的认识,以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
LCNM网站(www.lungcancer.net.my)提供了与肺癌相关的教育内容,包括了预防丶高风险人士筛检丶诊断丶癌症分期丶治愈性治疗和安宁疗护等,适合医生或患者,并且为民众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
LCNM的愿景是降低马来西亚肺癌死亡率,同时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质及延长寿命。此外,该组织也希望纠正民众对肺癌的错误观念,并且提升社会对癌症患者的了解和同理。
肺癌 男性癌症头号“杀手”
“肺癌是马来西亚第二常见癌症,也是大马男性继大肠癌之后,第二常见的癌症,病发率是所有癌症的15.8%。肺癌是大马女性第五常见癌症,病发率为5.6%。
虽然肺癌只是第二常见癌症,但却是大马男性癌患的头号‘杀手’,接近25%,即每4名男性癌患就有1人死于肺癌,而女性方面则第二号癌症‘杀手’,死于肺癌的女性占所有癌症的15%。
疾病的流行病学是很重要的,它帮助筛检的发展,以便能够准确靶向目标。从肺癌的流行病学来看,我们知道大马多数肺癌患者大概在60岁时被确诊,而患病年龄方面,40岁以下肺癌属少数,患病率只有6.2%。
肺癌像其他癌症一样,都有癌分期之分,每一段分期是指癌症的延伸和扩散,而肺癌有一套参考‘TNM”的复杂分期机制。T(tumour)是指肿瘤的尺寸和位置丶N(lymph nodes)是侵入淋巴组织,而M(metastasis)则是癌细胞扩散至胸部以外如脑丶骨骼丶肾脏等部位。
90%确诊已为晚期
癌症分期对癌症,特别是肺癌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治疗的选择丶预后和疗效。
以肺癌第一至第四分期作统计,分别只有约11%和10%的男女在肺癌初期被发现和确诊,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初期即第一和第二期肺癌早发现和治疗,就会有很好的疗效。遗憾的是,89%和91%的男女被确诊时已是晚期,即第三期的原发性晚期肺癌及第四期的转移性肺癌。
随着放疗丶化疗丶标靶治疗的进步,肺癌的治疗越来越好及低毒性,但现实是,这些治疗无法治愈肺癌,只能延长病人的寿命丶改善生活品质丶提高无癌症进展期,而病人最终还是会因为肺癌而丧命。
肺癌的5年(整体)存活率是11%,比起邻近国家如泰国或人口密集的印度的差别不大,但是,与同时是亚洲的日本及韩国相比的话,则有更明显的差距,主要因为这些国家拥有更先进和完善的医疗设备丶民众提高醒觉所致。肺癌的中位生存期(MST)平均为6.8个月。”
给予肺癌患治疗导引
“医疗发展日新月异,除了不断在进步的化疗,目前肺癌的有效治疗还包括标靶治疗丶免疫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如果治疗方面正确,加上病人早发现和早治疗的优势,延长存活期和提高生活品质都不是问题。
不过,临床一些病例所见,有的病人通过正规治疗成功延长存活期,但是却在病情稳定后转向传统治疗,以致肺癌迅速恶化至无可逆转的地步。由此可见,在抗癌的历程,我们除了在对抗癌症,也面对一些病人误解了治疗的用意和选择了无科学根据替代疗法的挑战。
LCNM的成立是为了要给病人推荐最好丶最先进,并有科学和研究根据的肺癌治疗,让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
X光正常却有症状 转介专科为佳
“我们都知道,肺癌的存活率低,其中一个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是我国肺癌病人晚期才发现患癌,而且,一些病人则是看了好几个医生,包括寻求传统治疗,以致病情被拖延,晚期才被确诊和治疗。
通常,病人出现症状就会建议进行胸腔X光检验,X光检验可能显示一切正常,但是,医生必须根据病人的表现,例如持续性的症状或疼痛而把病人转介至专科。
我们有必要知道这些检验程序,并且尽早被转介和接受正确的治疗,因为很多时候,病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延缓发现和治疗,降低了肺癌的存活率。
肺痨vs肺癌
在英国,如果一个人经检验后被怀疑患上肺癌的话,这名病人必须在两周内被转介至专科。在大马则没有这样的指南。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民众的醒觉,一旦发现症状或怀疑患上肺癌,就要尽早挂诊专科。
肺癌的症状包括持续性咳嗽丶胸痛,很多人都觉得这些症状是肺结核病(肺痨),其实,这些症状都有可能是肺结核病或肺癌,如果确诊不是肺结核病的话,就要继续下一个步骤,诊断是否肺癌,不能因为不是肺结核病就作罢。
我们鼓励民众尤其风险群定时进行筛检,最好做CT扫描,因为CT扫描连肺脏小结核或疣都可以被发现,而且检验快速,是揪出肺癌的好帮手。”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