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并非精神病唯一元凶 须考量生理及性格因素

医句话:

背负压力过重过久会引发精神疾病,但其实除了压力之外,尚须有其他因素,比如生理或性格因素结合,才会形成精神疾病。此外,及早辨识病因,对于治疗至关紧要,否则就会本末倒置,甚至延误病情。
 

“你有压力 我有压力”

“2006年4月27日,互联网流传一宗巴士阿叔事件,片中主角巴士阿叔因不满电话的对话遭人打断,而在巴士上对一名青年破口大骂,双方对骂的画面被乘客摄下放上互联网。期间巴士阿叔一句‘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为何要挑衅我呢?’,顿时爆红成了时代名句,尽管已时隔13年之久,但它仍是部分都市人的口头禅,也因此每当有自杀事件抑或一些与精神疾病有关的新闻报导时,压力彷佛就是一切的根源,但这并非百分百正确。

从精神科角度来看,精神疾病的产生除了压力之外,也包括更多方面因素必须厘清,包括心理与生理方面的差别,倘若没有深入追踪病因就贸然断定压力造就一切,最终是徒劳无功,延缓治疗甚至让患者走上不归路。

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及接受当一个人承受过重及过久的压力后就会出现精神疾病,即焦虑症及忧郁症等,事实也如此。压力确实可以造成一个人的精神出现崩溃,并演变成精神疾病,但从压力到精神疾病之间其实还有一些误区必须厘清,尽管有人可能不明白丶不愿接受甚至否认,但如果及时通过客观地分析种种可能造就精神疾病的因素,对于避免病情恶化有莫大功效。

‘压力’是否是造成精神疾病(泛指焦虑症或忧郁症)的唯一因素呢?答案是非也,两者(压力vs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水与冰块般,水放在冰箱就结成冰块,冰块放在桌面就化为水。我常说用小刀割手会流血,那如果不用刀割手,理论上是不会流血,因此这是很明显的‘因为─所以’的简单关系,但‘压力’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并非如此表面简单而已。

回到现实生活中,举个简单比喻,10个学生一起考试,结果有3名学生不及格,第一个学生拿了48分,第二个学生拿了38分,而第三个学生只获得28分,结果拿了48分的学生因成绩不及格而后患上忧郁症,很多人自然就把矛头指向考试失败所产生的压力,可是另外两名分数更低的学生却没有出现忧郁症症状,从这个案例来看,就说明了压力并非形成精神疾病的‘唯一’因素。

成绩差闹自杀 勿把矛头指一边

当一个人出现精神疾病时就把矛头指向压力或外在环境是有欠公平的,而且也可说是过于表面的见解,而精神科医生有必要从其他因素一一抽丝剥茧去追踪病情,从患者的生理及身体因素,以及性格等去了解,从中找出较客观全面的病因。

以生理因素而言,遗传或家族史是一名患者出现精神疾病的元凶之一,如果患者的家人及近亲患有某些精神疾病,那等于患者有精神疾病的几率相对提高,这是与遗传基因有关。其次是使用药物或毒品,若一个人经常服食某些药物,甚至抽烟丶酗酒及滥用毒品如兴奋剂等,或是某些身体疾病比如甲状腺异常都会影响到情绪而产生精神科疾病的症状。

再来是性格因素,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一,因此性情较温和丶开朗及想法正面的人对比性情急躁的人,前者自然就不容易发病,反之后者一点小事如塞车丶或是成绩稍不如意就会暴跳如雷。此外性格也决定了一个人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管理压力的能力,这与一个人是否容易患病有关。

以上述的比喻来看,另外2名分数较低的学生在成绩揭晓后可能只是不开心几天,但两天后就没事了,理由可能是他们并没有家族遗传,也没有滥用药物或身体疾病,同时2人也是乐观派,但考到48分的学生却有着其他的风险比如家族遗传史或本身性格等,这也促使他患上精神疾病的几率相对提高了,也因此若在治疗时仅把焦点放在压力,将会错失其他治疗方案。

以这名考获48分的学生为例,若仅把焦点放在考试的压力,老师只要多给他2分就可以及格,那就不存在所谓考试失败所致的‘压力’,但若是他的病因并非压力而已,还有生理及性格因素,那就算今天老师给他及格免去压力,另外2项因素依旧存在,往后生活若有其他方面的重大压力,也还是会诱发精神科疾病的风险,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谨慎看待的事。

毕竟压力与精神疾病有关,但它并非百分百的因素,还必须考量患者的生理及性格因素,否则就会出现见树不见林的困境,当上述3大风险提高,患者的患病几率也相应提高。

误读先後次序 治标不治本

压力固然是精神疾病的3大元凶之一,也是普罗大众所能接受的概念,但其实精神疾病反之亦可能造成压力。倘若在治疗时本末不分,先后次序的误读,那最终就是治标不治本,延误了病情,也因此当一个人因某些压力而出现忧郁症或焦虑症时,必须及时去追踪,因为很有可能是早在所谓‘压力’出现之前,已有忧郁症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

举个例子,一名学生在考试失败后产生压力,随后就有了忧郁症及焦虑症,最终是自寻短见。若仅从事件的演变来看,似乎考试失败就是一切源头,但当我们去逐一跟进时,却发现原来早在他考试失败前,成绩已逐步下滑。而从种种事件中说明了他之前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只是没有被身边人察觉,这一切都是造成他无法专注课业,最终出现考试失败的原因。

忧郁症的几个典型症状如专注力下降丶对周遭生活没有兴趣丶失眠丶自我放弃及无助感,都会直接影响到学业表现,当一个人已出现以上症状却没有获得察觉及治疗,那随之而来就是反映在学业成绩上,最后就是考试失败产生更大的压力而加剧忧郁症病情。

也因此我常强调如果把压力视为精神疾病的唯一元凶,对‘压力’是有欠公平,必须从不同方面包括生理及性格因素去一一追踪,有些时候是原有的精神疾病‘造惹’随后而来的压力。

再打个比方说,当一名上班族因有忧郁症而无法上班,结果上司就发出警告信而感到压力不已,但其实背后原因是因有忧郁症而无法入眠或无法醒过来等,而根源就出在已有忧郁症而造成无法上班,并非因公司发出的警告信而造成压力无法上班,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次序区别。

-
杨申兴医生(Yeoh Seen Heng)
精神专科顾问



期待压力不出现 不切实际

翻开新闻报导不时可看到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自寻短见的新闻,每当这类新闻见报后,矛头顿时指向校方或考试制度等,但若是深入去探讨,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反之很大可能是患者早在之前已有忧郁症的初期症状,因此若意外发生后就把矛头指向某方面,也是另一种有欠公平的做法。

如果意外发生后,过于简单地把矛头指向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产生压力,然后是引发忧郁症或焦虑症,最终是自寻短见,那治疗方案就很简单,即老师只须多给一些分数就行了,可是若这名学生在这之前已有症状,那即使这次没有发作,不代表以后不会发作,毕竟学生以后一定会步出校园踏入职场,不可能每次都会有特别的待遇。

再来是生活中的各种大小事,压力不可能避免的,今天可能工作不顺心,明天下大雨水灾,后天孩子生病,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若期待压力不会出现(因此不诱发心理疾病)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我格外强调必须正视问题所在,压力可以是忧郁症或焦虑症的因素,但已存在的忧郁症或焦虑症亦可能形成压力,在治疗方面必须拿捏清楚,搞清楚本末以便对症下药解决根源。

思觉失调症 遗传因素大

在过去的门诊中,有两句典型对白是我常听到精神疾病患家属所说的,那就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有这种精神疾病,他不愁吃不愁穿,何来压力和烦恼,就算有也是我这种苦命人有啦!’,或者‘精神错乱丶胡言乱语或是有幻觉等严重症状,一定就是他之前的压力造成的’,那实情是否如此呢?其实不尽然,并非每一种精神疾病的发病都与‘压力’有直接关系,或是要有‘压力’诱发,以思觉失调症为例,若父母两人都是有病,那孩子患病的几率将比正常人多出40%,说明了患病风险早在孩子出世时就已潜在基因了,而这与压力无直接关系。

有人也会说孩子患病是因为被本来已患有精神疾病的父母通过身教及亲子关系造成,可是科研却发现,发现尽管自出生就把孩子送给他人照顾,但患病几率不变,在在说明了这一切是源自其基因,根据研究,父母其中一人患有思觉失调症,那孩子患病的几率将比正常人多10%。

要知道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比如狂躁症与思觉失调症等与生理因素有很大关系,并非是压力所造成,倘若在治疗时没有对症下药,那最终是错失了治疗黄金时机。

总结以上3点而言,‘压力’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与治疗固然是重要的一环,但‘压力’并非‘唯一’或‘必然’的因素,过于简单地把‘压力’与精神疾病划上等号可能会忽略更重要的治疗手段。”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19.04.16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