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棒——耳朵的克星
今天,林太太依然是最早到我门诊的病人。她70岁,孩子们已长大成家,全都已在外国定居,只有两夫妇住在吉隆坡。“谢医生,可以再给我上次那瓶耳药水吗?”说完,她已迫不及待地拿出那瓶含有抗生素和类固醇(Steroid)的耳滴剂。那耳滴剂主要是用于感染性耳道炎。类固醇是很有效的消炎配方,它能够用于敏感性,自身免疫性,和感染性的发炎。上次随诊时,林太太因为长期的慢性耳道炎,我才给她这滴剂。
“自从用了它后,耳朵内比较不痒了。” 林太太长期以来有抠挖耳朵的习惯。她总是认为耳朵里的耳垢很多,需要时常清理。棉花棒是她的最爱。
“那你还有挖耳朵吗?”
林先生二话不说,就从她的手提袋里取出她随身携带的棉花棒。“她还是一样,用这个不停地挖。”她尴尬地说:“那是以前的,现在已经没挖了。”
我準备好耳内镜,将屏幕转给她看:“你瞧,你的耳朵里给你打扫得一干二净了”。不但如此,耳道单薄的皮肤也出现了棉花棒刚摩擦过的新痕迹和发炎。从内镜检查中,还可以看得到遗留在耳道里,细细的棉丝。“林太太,证人和证物都有了。如果再不停止用棉花棒,给你再多的耳滴剂也是白费的”。
其实,她抠出来的耳垢并不多,反而是棉花棒粗糙的表面,磨损了她耳道的皮肤。当皮肤被磨损后,所造成的表层细小伤口就会开始发炎。在发炎的过程中,组胺(Histamine)这血液里的炎性介质就会被释放,引起发痒,促成恶性的循环(抠耳朵—发炎—发痒—再抠耳朵……)。
其实,耳垢真的是不需要清理吗?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耳垢是不须特意清理的。耳垢是由皮肤角质,毛发和皮脂组成的。它本身有保护耳道皮肤的功能。它也含有油脂,能帮助润滑和滋润耳道。耳道里含有耳垢其实是正常不过的现象。在自然生理上,耳垢会随着下颚咀嚼、说话的动作,慢慢的往外移动而排出。换言之,耳垢是会自己排出来,不须我们特地去抠挖。
然而,有时会发生耳垢堵塞耳道的状况。造成这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习惯性地用棉花棒去挖抠。这动作反而是把耳垢越推越深,甚至堵住耳膜,造成发炎和疼痛。其实,耳垢只产生于耳道的外半段。因此,当我们检查发现耳垢堵在耳道的内半段时,十之八九,是棉花棒的杰作。
耳垢本身并不会造成耳朵发痒。痒可以是抠挖时造成的创伤所致,也可以是敏感肤质所致。短期的类固醇耳滴剂或药膏,口服的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都可以抑制发痒。如果耳道里皮肤干燥,也可试试滴放橄榄油去滋润皮肤。
如果怀疑耳垢堵塞,需要清理的话,我们还是建议到耳鼻喉诊所来清理。我们能够在安全和较舒适的方式下,用内镜和显微镜把堵塞的耳垢取出。
毕竟,如果盲目地挖抠,一个不小心,把耳膜弄破,导致失聪和细菌感染,那就得不偿失了。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必要仍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