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栏】吴奕品.病人悲歌

曾有位病人看了4~5名医生后,辗转来到我的诊所。他投诉自己咳嗽了超过一个月,身体没其他不舒服的地方。

之前看了医生吃了药,都无法舒缓其咳嗽症状,甚至做过了肺部X光,也不见任何不妥。我花了一点时间仔细询问病史,发现病人在一个多月前更换了降血压药物,而这一类药物的其中一项副作用是咳嗽。由于时间与症状吻合,我要他暂停使用这一类药物,并为他更换其他种类的药物。病人几天后回来复诊,咳嗽状况已大大改善。很多时候,只需要多花5分钟好好了解病人的背景,就能为病人省去不少麻烦。

◎难找愿意仔细倾听侦探般医生

生病看医生的经验每个人都有。但要遇上一位愿意仔细倾听,如同侦探般详细询问病史,友善又投缘的医生,则是修来的福。

古往今来医疗纠纷层出不穷,三国时代华佗与曹操之间也曾发生过医疗纠纷,更引来杀身之祸。追根究柢,在于医生与病人沟通上出现问题,认知上无法达成共识。病人将信任全盘交给医生,成果却与之前的期待有所出入,怎能不出现问题?

阳明大学医学院前院长张心湜教授曾说过:“无理的病人往往来自不友善的医院,医院员工与病人发生冲突,有九成是医院的错;病人跟医师发生冲突,有九成错在医师。”

看医生时不难发现一种情况,就是医生的态度有时可以很冷漠。许多病人也曾有过如此经历,当病人踏入看诊房时,医生看也不看一眼,眼神之间毫无交集。从开始到结束医生都只是埋头写.一堆看不懂的文字,又或是全神贯注的看.电脑荧幕。当病人申诉自己发烧咳嗽时,医生仍旧自顾自的写病例,偶然随口问声“还有呢?”,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连自己生了什么病都还没搞清楚,便被请出看诊房。所谓的问诊就好比玩扮家家酒般的随便,缺乏了对病人最基本的尊重。

更多时候,医生们在解释病况时,会不自觉的使用一些专业医疗术语,以至于病人无法完全明白。但病人发出疑问时,一些医生却容易显得不耐烦,甚至会觉得自己的专业受到挑战,也会觉得病人不信任自己。当医生不愿意对病人多加解释时,甚至抛出“我是医生还是你是医生?”诸如此类的狂语时,必然会碰撞出冲突的火花,将医病关系彻底烧毁。我必须强调,以往那种医生说了算,病人只需服从的那一套如今已不再管用。医者需要遵守医学伦理的五大原则,并从中取得平衡,这包括了病人的自主权与不伤害原则。

◎了解病情、药物使用及副作用

病人在看医生时有其权益,也应该学习适当的捍卫自身权益。特别是在了解病情,药物使用方式,以及各种副作用的可能性时,若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更应打破砂锅问到底。当然说话与发问的艺术也需要智慧。并非理直就一定要气壮,也并非要低声下气。只要面带笑容,以礼貌并谦让的方式询问,相信医生们个个都会很乐意的为病人解决困扰。若是做得尽善尽美却仍遇上不友善的医生,那么这类医生不看也罢。我始终认为空有一身学识,却在人文素养方面贫瘠匮乏,又如何能称得上良医呢?

了解药物的使用方式及副作用极为重要。我曾见过一位70岁的老伯,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心脏功能也不太理想,每天需要吃上近十种药物。那天孩子带着他来到诊所,说是在家自行检验血糖发现突然飙高。

经过仔细“盘问”,才知道一位医生最近帮他换了药,也不知沟通上出了什么问题,他对这些药物的吃法毫无概念,便乱吃一通。

反观一位70岁的英国男子,因为感冒症状来到诊所,在询问病史与药史后,从容的从皮夹里拿出一张打印得清楚整齐的“处方笺”让我过目。这钞票般大小的纸张可真是个宝贝,他患有什么慢性疾病,正在服用哪些药物,使用方式以及副作用都一一清楚列明,一目了然。

“处方笺”就是所谓的“药单”,在大马并不普遍,病人若是没特别要求,医生也不会主动提供。我在大马所见过的“处方笺”大多都不够详细,模棱两可,有时就连医务人员也看不懂。“处方笺”能够给予病人自主权,让他们有绝对的权利选择到什么地方买药,也无需担心错买药物。若是能效仿西方国家,把药物资料一一细明,有良好成熟的政策支持并推行这项措施,将权益还给病人,必能提升本地医疗素质。

◎医疗纠纷案件逐年增

医疗纠纷的案件逐年增加,病人与医生之间动辄对簿公堂,医生们各个采取保守治疗方针,趋向防卫性医疗,这对病人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我仍愿意单纯的相信大多数医生都是善良的,绝不会随意消遣病人的生命。当病人越发对自己的权益有所醒觉的同时,若也能多了解整个医疗体系的运作方式,及医生背后的点滴,定能“化干戈为玉帛”,营造双赢的局面,收益的终将是病人。

医生毕竟也是平凡人,自然有喜怒哀乐等情感。或许一天长时间工作下来,精神上已疲惫不堪,脸部表情也自然少了笑容。当然,这绝对不是允许医者亏待病人的借口。

与医生会面的时间有限,病患缺乏理解的情况屡见不鲜。医生是否能够有耐心详细解释,愿意倾听,与患者产生共鸣,将对病人的诊疗影响深远。只要医者们愿意参与,一同谱写欢乐的乐章,病人的悲歌,是可以被改写的。

555
吴奕品,曾服务于新山苏丹依斯迈医院麻醉部门,现为家庭医生兼飞行医生、新山区圣约翰救伤队医疗官。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特约专栏: 吴奕品· 2017.06.29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