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 C肝 ALD NAFLD 肝病四大元凶横行 沉默杀手无声夺命
医句话:
全球包括大马的肝病类型主要有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以及非酒精性肝病。从数据来看,大马目前仍以B型肝炎为多数,但随着现代男女的生活作息欠佳,尤其是三高及肥胖问题年轻化,非酒精性肝病的病例与日俱增,认清肝病严重性及着手改善刻不容缓。
“肝脏为人体重要器官之一,负责多种关键生理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分泌胆汁等。然而,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环境污染以及病毒感染的影响,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今俨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我国甚至全球,常见的肝脏疾病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以及非酒精性肝病或更叫人熟知的非酒精脂肪肝疾病(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这些疾病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在初期阶段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时候患者须经历漫长岁月后才形成严重疾病,此时已难以逆转,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包括肝硬化甚至肝癌,进而威胁生命健康。
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皆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B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或母婴垂直传播。至于C型肝炎则多是吸毒者因共享针筒而出现感染,而这类情况在监狱很常见,皆因他们在入狱前共享针筒吸毒所感染得来的。
另外在血检尚未普及时,由于对C型肝炎病毒不了解,因此血友病(haemophilia)患者在输血时偶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今因输血而感染C型肝炎的病例已很少见。不管B型或C型肝炎,倘若长期未经治疗很大可能会形成慢性肝炎,进而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B肝疫苗立功 幼儿感染率骤降
我国政府于1989年起在全国各地施行新生儿施打B型肝炎疫苗,成功将B型肝炎的感染率降低。在1989年之前,我国B型肝炎病发率为5%至7%。但随着疫苗政策推行后,根据2013年至2023年的数据,我国大约有5万名B型肝炎患者,包括从母婴垂直传播的成年人甚至长者,5岁以下的儿童出现感染更少于0.1%。
从门诊或临床来看,很多时候B型肝炎患者对潜伏在体内的病毒不以为意,甚至也忘了它的存在,直到被医生一再追问才想起若干年前曾被验出有肝炎病毒。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在感染B型肝炎病毒后会有高达90%的几率被免疫系统消灭,只有10%会演变成慢性B型肝炎。
若是传染方式为母婴垂直传播,在这类情况下就会变得非常棘手,很多时候免疫系统无法分辨病毒是友是敌,因此就会出现与‘病毒共存’的慢性B型肝炎。但须注意的是,潜伏在体内的病毒会影响人体DNA,造成患者比正常人出现肝硬化甚至罹患肝癌的几率会更高。
C肝有特效药 全球积极推动根除
对B型肝炎患者忠告是,哪怕它在‘熟睡’亦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仍无须介入治疗包括用药,但必须注意观察,一旦出现肝发炎或硬化,就要立即介入治疗用药。尽管如今药物无法完全消灭病毒,但可避免情况再恶化。值得注意的是,B型肝炎患者的另一半须及早接种疫苗来避免感染,同时孩子也要筛检及接种疫苗。事实上随着疫苗政策实施后,如今年轻一代感染B型肝炎的几率已大大减少,除非是个人生活不检点如嫖娼等。
至于C型肝炎目前已有针对性药物可治疗,患者可寻求政府或私人医院的肝肠胃科医生开药给予治疗;正因为有了针对性的药物,如今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定下全面消除C型肝炎的计划并积极进行中。
肝肠胃内科顾问
ALD 酒精毒害肝细胞
至于ALD是由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肝脏损伤,其严重程度从轻度的脂肪肝到酒精性肝炎,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因为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会引发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并导致肝脏功能逐渐丧失。
如今ALD已成为肝脏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之前曾在英国服务多年,当地B型或C型肝炎病例不多,但ALD病例却非常多,这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三高肥胖 NAFLD患者直线上升
至于NAFLD则与酒精无关,主要与三高(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及肥胖(obesity)等代谢症候群有关。当肝脏内脂肪过度堆积就会形成炎症及纤维化,增加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风险,随着三高及肥胖率的上升,如今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且其病发率仍在持续增长。
从数据来看,尽管B型肝炎迄今仍是我国最大的肝病群体,但从趋势来看NAFLD已开始‘迎头赶上’,换言之在不久的将来,NAFLD势必成为我国最大的肝病群体。
从脂肪肝到癌变 10至20年不等
NAFLD另一广为人知的俗称就是脂肪肝(fatty liver),也是现代人在体检时不时有听闻的。在我门诊所见,很多时候患者一听到脂肪肝就下意识担心会不会出现肝硬化或肝癌,殊不知形成脂肪肝的因素才是潜伏在体内的沉默杀手。
难道肝硬化或肝癌不危险?非也,首先必须厘清一个正确观点,脂肪肝是属于代谢症候群的一种,也就是说它的形成与之前提及的三高和肥胖有关,所谓脂肪肝指的是累积在肝脏脂肪超过一定的量,须注意的是绝大多数人在脂肪肝时毫无症状,此时肝脏也没有严重影响,只有扫描时才能发现肝脏出现异样。
通常是等到脂肪形成发炎后,患者才会在血检时出现发炎因子增多,倘若置之不理的话,就会在肝脏形成纤维再到硬化,进而增加患癌风险;从脂肪肝到患癌的形成时间因人而异,通常是超过10多年至20年不等。
主动邀请高危群受检
也因此医生会从患者的病历下手,倘若患者有三高及肥胖,通常会鼓励他们在尚未出现症状之前去做相关检查,及早揪出脂肪肝问题。据我所知,马大医药中心(UMMC)有进行这类筛检,即主动邀请有三高及肥胖的患者去接受检验,这不啻是好的开始,事实上患者亦须有这方面的警惕,倘若自身或家有三高及肥胖患者,及早进行筛检是有必要的。
为何呢?尽管脂肪肝演变成肝癌是一条漫长的路,一个人出现肝硬化后会比正常人有更高几率出现肝癌。但须注意的是,形成脂肪肝的因素(三高及肥胖)恰恰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就事论事,在门诊所见有脂肪肝且出现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远比患肝癌的更多。从医学角度来看,只要能及早从三高及肥胖问题着手改善,很多时候可以改善脂肪肝,同时也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除了之前提及的因素,一些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也会造成肝脏受损,但这类病例不多,归根究底还是从脂肪肝、B型肝炎以及ALD即避免酗酒等形成因素去下手改善。
护肝产品非万灵丹
脂肪肝的筛检可分为两部分,分别血检及扫描,但值得注意的是,血检仅能发现血液中的发炎因子,因此要及早揪出脂肪肝仍须采用扫面,其中可分为超声波扫描及肝纤维化扫描(FibroScan),前者可及早发现初期的脂肪肝,并在荧幕上呈现比较亮的对比;至于后者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程序,可用于评估肝脏的纤维化及器官内积累的脂肪量,包括是否有硬化或器官萎缩等。
在筛检肝硬化过程有分为0期到第四期,差别是在0期至第二期还可以逆转,但若是到了第三或第四期,往往已不能逆转,只能避免继续恶化。至于坊间有所谓的‘护肝’产品声称可逆转肝硬化,我的见解是若在初期阶段搭配改善三高肥胖及生活作息的情况下,或许有一定的功效,但若是到了肝硬化严重阶段,并没有实质的科学证明。
减10%体重 脂肪肝获改善
因此从治疗肝病不管是脂肪肝或ALD仍须从生活作息及管控三高肥胖做起,除了药物之外,均衡饮食及适度运动包括减重都能起到很好的医疗效果。早前有一项研究发现,当患者在半年内减少10%体重后,其体内的脂肪肝获得明显的改善。
对肝病患者的忠告是及早做筛检、注意健康指数、维持健康生活作息及不酗酒。肝病不仅对个人健康构成威胁,也对医疗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加强民众对肝病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升对肝脏健康的认知,是当前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通过科学研究和多学科合作,有望在未来更好地应对肝病所带来的挑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疾病负担。”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