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骨水泥 钢板螺丝加固 微创治疗骨松性骨折 流血少感染低
医句话:
骨松性椎骨骨折若保守治疗无效,可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通过灌注骨水泥或结合钢板螺丝加固,减轻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手术过程风险低,恢复快,年龄不限,80岁长者亦可考虑。术后须遵守医嘱穿戴支架以保护嵴柱,避免再次骨折。同时,治疗骨折的根本仍是控制骨质疏松,需配合补充钙质、维生素D,晒太阳及正确运动,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 骨质疏松性椎骨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过去这类骨折多采用开放式手术,如把骨折处取出,再以代替品植入患者体内,但这类手术流血及细菌感染风险高,且容易伤及神经造成瘫痪,惟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除非是非常严重的情况,否则患者亦可考虑采取微创(minimally invasive)手术,不仅可灌骨水泥,亦可用钢板螺丝加固,从而减轻这类骨折所衍生的痛楚。
所谓灌骨水泥就是把医用的骨水泥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以液体形式灌入脊柱的小缺口。对熟练的医生团队而言,灌骨水泥的手术可在1小时内完成,但若是须用上螺丝来加固及避免日后驼背,那可能须用上2至3小时,视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须用上多少螺丝而定。在我所接触的病例中,曾有一位病情严重的患者须灌骨水泥后再加16枚螺丝。
伤及神经须上螺丝
那是否所有患者都须用上螺丝呢?非也,正所我所言,螺丝的目的是加固,但若是患者的情况用上骨水泥后已可以支撑,那在手术时仅用上骨水泥,同时在之后遵从医生指示正确穿戴支架,亦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以之前治疗的一位患者为例,在用上骨水泥及穿戴支架,迄今2年过去了依然安全没事。不过若是骨折伤害已造成患者神经受损,一般上仍须用上螺丝。通常患者是有1处骨折,有2处骨折并不多见,而有3处骨折是非常罕见。
手术过程是如何进行呢?首先患者须进行X光检验,之后全身麻醉,只需达到镇静(sedation)即可亦无须插管。手术室内的医生团队包括操刀的骨科医生、麻醉师、护士等,大约是7至9人。至于手术时长则视仅灌骨水泥或须加螺丝及其他治疗等。
值得一提,微创手术的另一优势是没有特定的年龄限制,比如80多岁的长者亦可考虑微创改善骨折伤害,当然仍须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并发AS更棘手
僵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长期脊椎关节有发炎症状的关节炎,通常脊椎连接骨盆的关节会受到影响,它的形成与患者基因有关,而最终患者会出现严重驼背,不过这类病例在亚洲地区较少,但若是有骨折伤害的患者同时有AS,那治疗上会更棘手。
另外,僵直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这类因不明原因形成的骨刺,也会造成患者的脊柱僵硬,因此不管是AS或DISH的患者,在治疗时仅用上灌骨水泥不足以改善问题,通常须用上12至16枚螺丝。在没有微创手术的时代,这类情况须用风险较大的开放式手术,但如今用上微创手术已可改善问题了。
穿支架防被撞受伤
手术后多久可以出院呢?若灌骨水泥,通常手术翌日已可出院,然后在两周后复诊包括检查伤口及拆胶布,之后2个月及6个月持续复诊即可;但若是有放螺丝则视情况,通常须3至5天,同时在留院期间在起床前也必须穿戴支架,目的是保护脆弱的脊柱。
在出院回家前医生会指点患者如何照顾脊柱,同时也会指示穿戴支架至少3至6个月,甚至须延长至1年视情况而定。对大部分可正常活动的患者,穿戴支架并不难,只是有些患者会申诉支架麻烦或顶住身体一些部位如心口等。一般上我会建议患者手术一年后在家可以不必穿支架,但若是有出门则必须穿支架,目的是保护不受到他人撞及,否则可能会造成另一次骨折伤害。
打钉处四周较脆 小心防护
手术有哪些风险呢?因为这是微创手术,所以细菌感染及出血风险也较低,不过对需要打螺丝的患者,须顾及螺丝是否会影响神经;再来长者的健康如对麻醉不适等,在每一次手术前必须先获得内科医生检验证实可进行手术才可放行。
有两种情况必须谨慎,第一种是灌骨水泥及打螺丝后的骨折处会稳固,相比之下周遭部位可能比较脆,因此若没有穿戴好支架,很有可能造成出现骨裂。
另外就是患者以为手术后就一切没事,不遵照指示穿戴支架,结果在手术后再次出现骨裂,这是典型的患者疏忽。曾见过一名患者在手术后数周就出现骨裂,就是没有穿戴支架所造成的。
治疗骨松始关键
手术后的饮食须注意什么呢?我常对患者说,手术后要多摄取维生素D及钙质、多晒太阳及正确的运动,同时也要去治疗好骨质疏松问题,因为治疗骨折伤害的目的是减轻骨折带来的痛楚,而骨折是骨质疏松所造成,因此归根究底还是要治疗‘根本’,正如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溃疡是必须,但控制血糖仍是关键所在。
很多时候骨折伤害不仅是患者一个人承受痛楚,甚至家人的生活素质也会受到影响,而微创手术的出现可谓来的是时候,让患者以及家人在治疗选项上多了一个选择。”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