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钙化指数低 心血管阻塞100%? 高危群宜CTCA 看“内在”更准确
医句话:
心脏健康极为重要,一旦患病将带来无穷后患。有些心脏疾病症状明显,有的则不露痕迹。所以民众应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可先从最基本的心电图检查做起,更深层的则可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钙化定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预防心脏疾病发生。
“心脏病是指影响心脏健康的一系列病况,一般较为民众所熟悉的就包括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先天性心脏缺陷、心肌梗塞等。
有的病况症状明显,有的则完全不露痕迹,症状显而易见的心脏疾病,让我们面对现实到医院就医;然而,对于无明显症状的疾病,又该如何找出蛛丝马迹?适时地进行心脏检查乃是不二法门,惟有如此才能看到心脏健康与否,达到预防疾病及阻止后遗症发生的目的。
ECG最常见 有家族史可查心动图
心脏筛查的类型主要分为几种,其一是最为普遍,也是较广为人知的心电图检查(Electrocardiogram,ECG),它主要记录心脏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微量电流讯号,以了解心脏机能是否正常操作。ECG分为静卧心电图(resting ECG)及运动心电图(treadmill exercise ECG)。一般的心脏检查采用ECG即可。
二为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cardiography)。它是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主要利用超声波给心脏进行多方位及多角度检查时,而产生的心脏图像。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检测出心肌、心瓣、心房、心脏外皮层及大血管是否出现不良状况。
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方法分为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stress echocardiogram)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m)。
一般有心脏疾病家族史、先天性心脏疾病、曾接受心脏治疗及心脏功能弱的人群,适合采用超声心动图来检查心脏状况。
CTCA三维影像评风险
其三为冠状动脉电脑断层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它是用高速多层螺旋电脑扫描器(Multiple 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来扫描出心脏及心血管的横切面图,接着再形成一个三维心脏影像,医生能得到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如是否为早期冠状动脉梗塞及心血管中极微量的钙化现象,来评估患者出现冠心病的风险。
另一种特殊情况是,疑是患有天生冠状动脉异常(coronary anomalies)的人群,也适用于CTCA。
其四为冠状动脉钙化定量(Calcium-score Screening,或称CAC)。与超声心动图检查雷同,它亦是一个非侵入性的检查。其用途是检测冠状动脉内的钙化情况,即透过心脏电脑扫描,计算出钙化斑块的数量。一般上可通过这检查来检测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程度。
CAC量钙化算斑块
在进行CAC时,如何以斑块数量来定义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几个标准可作为参照指数。0:无斑块,心血管疾病风险低;1至10:少数斑块,严重心脏疾病风险低于10%,患心脏病风险低;11至100:有些斑块,可能有轻微的心脏疾病及心脏病发作几率中等;101至400:数量中等的斑块,患有非阻塞性心脏冠状动脉疾病的可能性很高,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为中至高风险;超过400:斑块大面积复盖,严重性冠状动脉疾病风险高于90%,高风险的心脏病发作。
研究指出,患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女性中,CAC评分为0的比例比男性高出许多。
该研究也指出,CAC评分为0,是否能真正揪出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这取决于年龄,比如年轻人的指数低于年长者;初期的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是无钙化的,CAC是否能准确地查出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亦取决于年龄。
另外,根据2018年ACC/AHA胆固醇指南,年龄40岁至75岁,如对他汀类药物治疗无法确定的非糖尿病患,胆固醇水平介于70至189mg/dl,10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介于7.5%至20%,建议采用上述CAC。
ECHO CAC CTCA齐诊硬化
我们通常比较担心病人血管硬化的问题,所以必须进行3种检查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依序为超声心动图、CAC及CTCA,一般较着重于CAC与CTCA。
CAC仅能看到心血管外在的情况,采用CTCA方能检测出冠状动脉内部是否也出现钙化。惟这得胥视情况来决定是否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阻塞程度低于10%者即可止步于冠状动脉钙化定量。
此外,有的病人的钙化程度偏低,但血管阻塞100%,我通常会建议如这类高风险的病患做深一层检查,而CTCA就是理想的选项。
亦安排其他筛查
除了心脏检查,医生也会做其他相关的筛查,如血压、体重、身高、BMI等,同时也会做X光,因为有时身体出了问题或许不是出在心脏,而是其他的器官。
在进行相应的检查后,发现心脏健康异常者,我们会视病灶、病情而另做安排,有者服药,有者则另做适当的医疗安排。
我们常在检查结果出炉后苦口婆心地劝告病人,即使现在身体仍然健康,但应该要开始改变生活方式,如注意饮食、戒烟酒、运动等。
心脏病 全球大马夺命最凶
隶属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健康计量和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IHME) 以全球疾病负担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得出的研究指出,1990至2019年间,全球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节节攀升,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居首。数据显示,一共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31%。
马来西亚统计局于2020年发布,我国2019年死因的研究得出的资料显示,这5大死因依序为缺血性心脏疾病(15%)、肺炎(12.2%)、脑血管疾病(8%)、交通事故(3.8%)及气管、支气管和肺部恶性肿瘤(2.4%);缺血性心脏疾病死亡病例中,以男性居多,占69.4%;年龄方面则41至59岁者占18%,60岁或以上占16%。
以严重程度来定义心血管疾病的‘阶级’,初阶即是广为人熟知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而接下来较严重的如心肌缺血症(myocardial ischemia)、冠状动脉血栓(coronary thrombosis),甚至到后期病例,如心室肿大(ventricular enlargement)、充血性心脏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等。
吁40岁以上检查心脏
上面我所提到的仅是大家常耳闻的心脏疾病类型。做为医生,我们都不希望看到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即便是从检查结果中得悉患病,但如是初期的阶段,那么我们至少还来得及做适当的治疗,不至于走到无可逆转的地步。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身体检查?我的答案是:对于某特定人群,那是肯定有这需要的!
根据国家公共卫生局给出的指南,30岁或以上、身体健康的民众应做身体检查,以查出自己是否有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
我建议,40岁或以上的人群应该做心脏检查。若你有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的问题,也请定时做心脏检查。
定时检查有必要
我相信很多人都自认身体无异样,就没必要花一大笔钱去做检查;也或者有人认为,等到身体出状况了再做检查也不迟。
其实何不换个角度去想:我们是否应未雨绸缪,即在身体还未发生任何状况前,不如先做个全身检查,以预防严重疾病的侵入呢?
我们不是因为生病了或出现症状才做身体检查,而是从早期检查中,找出能引发严重性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像是最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抽烟和肥胖亦有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
80%可被预防
国家公共卫生局2019年国家健康和病发率调查的资料显示,每10个大马人就有3人有高血压;170万人及340万人分别同时面对三高或二高问题。
事实上,高达80%的心血管疾病和中风是可以被预防的。我要再三提醒民众的是,上述我提的诱因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绝对是我们不可轻视的,做检查可以预防很多疾病。因此,定时做检查是有必要的。”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