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1家庭成员患癌 未必基因作祟 共同生活习惯才关键

医句话:

在谈及乳癌时,很多人会认为它是“不可逆的宿命”,甚至会认为是一个家族的诅咒,比如母亲患癌,女儿的几率也很高,惟根据研究,在众多的乳癌病例中,真正有遗传基因的病例仅有5%至10%,更多的病例其实是源自后天的生活作息所造成,这也颠复了人们一直以来对乳癌的认识。

“想要了解乳癌的形成必须追溯至人体的基因,每个人体内有致癌基因及抑癌基因(tumor supressor gene),前者会造成人的细胞不断增生,而受影响的细胞就会变成癌细胞,至于后者的作用就是要制止细胞增生,但若是这个抑癌基因出现了突变,相等于失去信号,那抑癌作用就会荡然无存,导致患癌几率大大增加。

而人的基因是源自父母的遗传,若其中一方不管是父亲或母亲有发生基因突变,孩子有50%会遗传到突变的基因,须注意的是所谓的遗传是可能导致癌症的异常基因,并非指癌症本身;基因突变并不一定是坏事,更不一定会转换成癌细胞,不过若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而抑癌基因又未能发现,那才有可能演变成癌细胞。

那乳癌呢?女性乳房有乳腺、乳管及支撑乳癌的细胞组织,通常出现基因突变就是前述的位置,其中在乳癌中最常见为乳管,也就是侵入性乳管癌,占了大约90%,其次就是乳小叶型乳癌(lobular carcinoma),占了大约5%至10%,最后一种会更少,也就是出现在支撑乳房细胞组织的肉瘤(malignant phyllodes,sarcoma & lymphoma),低于5%。

携突变基因 乳癌风险飙至80%

以乳癌为例,它可分为原位癌及侵入性癌症,而乳癌中最常见的侵入性乳管癌就是后者,顾名思义就是从本来的位置侵袭到周遭的组织。根据研究,一般正常人罹患乳癌的几率是5%至10%,但是当一个人带有遗传缺陷性乳癌突变基因的话,罹患乳癌的几率会暴增至60%至80%,尽管这类患者只是癌症总人数的少数(10%至15%)。

在过往的病例中可以看到,很多时候一个家庭可能会有超过一名家庭成员患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有遗传癌症基因,而是因着这个家庭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及习惯等风险因素。

须强调的是,没有单一原因造成一个人罹患乳癌,这当中包括了荷尔蒙、迟更年期(女性)、服用避孕药、肥胖、缺乏运动以及饮食都会是致癌的原因。

研究显示,大约有5%至10%的乳癌病例是因缺陷性遗传乳癌基因突变所引起,最常见就是乳癌及卵巢癌。通常在患者较年轻及停经前发病,她们所面对的基因突变多数是与BRCA1和BRCA2基因有关,且不受个人生活习惯影响。

而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好莱坞明星安祖莲娜祖莉(Angelina Jolie),她在检验时发现有BRCA1突变,并且在医生问诊时发现有家族遗传病史,所以决定做出预防癌症的做法,那就是切除健康双乳、卵巢及输卵管,这也是医学界常提及的预防性手术及其他方案(prophylactic surgeries or strategies)。

PALB2突变 乳癌胰腺癌皆增

那何谓BRCA1及BRCA2呢?在上世纪90年代,医学界发现一种与遗传性乳癌有关的基因,因此命名为乳癌1号基因,也就是BRCA1,到了1994年再发现另一种与乳癌有关的基因,称之为BRCA2。这两种基因皆属于上述提及的抑癌基因,它们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细胞的复制,遗传DNA的修复,且在细胞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若出现突变,就会使人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的几率变高。

根据研究,当一个人的BRCA1和2突变,70岁前有乳癌的几率是56%至87%,至于卵巢癌的几率是27%至44%。以大马为例,有BRCA1突变的人罹患乳癌的风险达72%,至于有BRCA2突变的人罹患乳癌的风险达69%。

另外,医学界在2006年再发现一种与乳癌有关的基因,那就是PALB2。根据研究,一旦PALB2出现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BRCA1及BRCA2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而PALB2基因突变,可以使人患上乳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9倍,并且患胰腺癌的几率也会增加。

正因为有缺陷性遗传乳癌基因突变的存在,外加之前提及的各种致癌原因,以及如今乳癌有年轻化趋势,因此身为医生更不能放过任何线索,所以在问诊时,必须把患者的家族是否有其他至亲癌症病史纳入考量中,越多的至亲(包括有血缘关系)曾患癌,那其他家庭成员患癌的风险几率也会提高。

马大携手CRM开展基因检测

那是否有家族乳癌病史的患者都要效法安祖莲娜祖莉进行基因检测呢?其实多年前马大医药中心已携手马来西亚癌症研究机构(Cancer Research Malaysia,CRM),以及不同地区如新加坡及香港等进行相关研究,对象是有家族乳癌病史的女性,这是因为她们一旦患癌的话,有更大的风险会出现恶性癌症,所以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这些年来通过基因检测,医疗团队已对这类缺陷性遗传乳癌基因突变的乳癌有了更全面的研究数据,且研发出个更多对应的药物。

确实,当一名女性进行基因检测后,有可能会影响她的保险,但若是权衡患癌风险及保费影响,前者似乎更合理,因为她可以及早预防癌症,并且在患癌后也能获得合适的药物。

当然在进行这类基因检测前,她必须接受一系列的辅导,包括乳房外科、肿瘤科、遗传学咨询师以及护士等,之后再决定是否要减低风险而切除双乳、乳管及卵巢等,或者选择频密追踪检查,了解身体变化,如一年进行一次筛检,但她却须改为半年进行一次磁力共振造影(MRI)以及乳房X光摄影(mammogram),减少复发率及增加存活率等。

随着对乳癌的认知普及化,看到越来越多女性愿意接受这类基因检测,这不啻是对乳癌醒觉的好现象。

华裔病发率最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数据,全球被诊断乳癌人数达到230万,且有68万5000人死于乳癌;2012至2016年马来西亚国家癌症登记报告指出,大马乳癌人数每10万人中有34.1人,按种族区分,华裔是每10万人有40.7人,印裔每10万人有38.1人,至于巫裔则是每10万人有31.5人。

研究显示,在大马每27名女性中有1人在70岁之前会罹患乳癌,而患癌的高风险年龄阶段是25岁至59岁(达41.9%),其次是60岁至74岁(达28.8%),在75岁之后则有16.7%。

 

_
薛美虹副教授(See Mee Hoong)
马大医药中心(UMMC)乳房及肿瘤整形外科顾问

 


着手可改变因素

哪些人是乳癌高风险群呢?除了上述提及的缺陷性遗传乳癌突变基因之外,其实至今医学界对乳癌的突发基因形成因素仍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医学界有列出可改变及不可改变的因素,若能在可改变因素加以着手,是可以降低患癌的风险。

在可改变的因素可分为两部分,比如第一部分是生活作息的调整如改变饮食、健康的生活起居、远离肥胖、不烟不酒,第二部分则有不用或少用荷尔蒙药物、曾哺乳、在30岁前生第一胎以及曾生育等,以上都是属于可调整的因素。

初期难有症状 靠乳房X光发现

不能改变的因素则包括家族病史比如至亲曾有乳癌、女性初经落在12岁前、超过55岁才停经等。

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那乳癌在早期是否有症状而及时被发现呢?其实当乳癌在初期阶段即原位癌时,并不会有任何症状,仅能从乳房X光摄影发现,在这个期间发现也相对更容易被治疗,并减少化疗及放疗的使用等。

第二期或转移淋巴结

其实在临床上乳癌是根据侵犯程度、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形分为5期包括原位癌,到了在第一期时,患者会发现一些细微的症状,比如察觉乳房有少许硬块(小于2公分)、感觉乳房肿胀、皮肤发痒、乳头有分泌物或呈凹凸状等,到了第二期会出现肿块介于2至5公分,且可能有转移淋巴结。

第三期为肿块大于5公分,皮肤会有红肿及溃疡等症状,以及大部分腋下淋巴结转移。到了第四期就是转移性乳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MBC),此时的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比如肝、骨、脑或肺等。

一般上在大马,乳癌患者是到了第二或第三期才会前往求医或被诊断,相比之下邻国新加坡的乳癌病例会更早被发现,主要是国情不同,新加坡是由国家卫生部全力支持推行筛检,而大马则是国民察觉有症状才自行前往筛检,这当中须考量的是人力及资金问题。

原位癌5年存活率达100%

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包括更有效及准确的筛检方式,且研发出更多新的针对性药物,如今乳癌的死亡率已降低很多,且存活率也提高,尽管至今医学界仍无法做到减少乳癌病例,但相比上世纪70年代,乳癌的死亡率已大大减少,但若要更进一步,唯有全民对乳癌的醒觉再提升,特别是愿意主动去参与筛检,毕竟乳癌在越早期被发现,治疗效果也更好。

根据统计,当乳癌在原位癌时进行手术,5年存活率达100%,在第一期是为90%至95%,第二期为80%,可是到了第三期就急降至40%至50%,到了第四期是的5年存活率已经低至10%,这项统计也再次带出了早期筛检的重要性。

 

_

马大医药中心临床肿瘤内科顾问何国煌教授 

愿你“乳”此美丽 
多识多问 总有适合你的选择

面对乳癌不要一下子就打退堂鼓,目前已有很多不同的治疗管道,只要你多一点了解,增加多一点见识,选择自然也会多一点。只要再多问一问,一定还有其他的选择,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你值得好好地活下去,加油!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2.10.10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