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非肠躁症 严重穿肠肛瘘

医句话:
肠道健康与否足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素质。以日本前首相安培晋三(Shinzo Abe)为例,就是因着肠道反复出现溃疡性发炎,最终选择从政治舞台退下。除此,其他的肠道问题如大肠激躁症或其他类型的炎症性肠病等或多或少对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危险。学习如何“肠”保健康促使全身安康,唯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以大肠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例,它是肠胃科门诊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约占50%。根据全球对IBS的统计为每10人中就有1至2人申诉有IBS,尽管它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周而复始的腹痛、腹泻、便秘或胀气以及出现功能性身体症候群(functional somatic syndromes)如慢性疲劳或肌肉痛等,却足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灵,包括生活素质。

比如患者因病情缘故开始出现挑食,结果造成营养不良、或者因不时放屁及打嗝而自我疏远人群,甚至因病情反复出现而精神很压迫感到焦虑等。不仅如此,IBS的治疗是长期及有季节性,对患者而言不啻是另一种挑战。

在医学上,IBS可分为4种不同类型,而它们是根据布里斯托粪便分类法(Bristol stool scale)对粪便的形式来区分,包括便秘型、腹泻型、交替型以及未分类型。便秘型是属于粪便分类法中第一或第二种,即质地硬、干和粒状。至于腹泻型则属于粪便分类法中第六和第七种,即粥状或水样的,而交替型则是两种的结合,这3种类型是IBS中最为常见,而未分类型则比较少见。

肚子里的蝴蝶 肠脑相互影响
在IBS的4大症状(腹痛、腹泻、便秘及胀气)中,胀气最常被曲解,理由是患者无法确定到底胀气是集中在上腹抑或下腹。其实要区分不难,打嗝及放屁是两种不同症状,假如一个人胀气并常打嗝,那多数是胃酸所影响,反之若常放屁则多是因IBS而出现的胀气症状,我会建议患者须多留意身体的症状,并在会诊时把所观察详细告知医生。

过去IBS被视为功能性肠胃疾病,即一直发作却无法以解剖或结构性上的病变来解释,可是近10年来医学界发现IBS的出现很大可能与肠道菌群产生变化有关,或者是肠道与脑轴线(Gut Brain Axis,GBA)之间相互影响所造成。比方说精神问题会影响患者出现IBS症状,反过来周而复始的IBS会造成患者出现精神问题如恍惚及焦虑等。

通常医生须6个月至1年,才能对区分在GBA中何者才是‘源头’,然后再对症下药。这类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人在考试前夕或面对重大压力时会感到焦虑并申诉腹痛,在英文形容词中‘肚子里的蝴蝶’(butterflies in stomach)就是指这类情况,IBS也可被视为现代文明病之一。

肠道菌群失调 面目全非

那何谓肠道菌群产生变化呢?我们可以把肠道想像成一片茂盛的丛林,在风调雨顺时万物滋生,可是一旦发生了变化(比如一场疾病或食物中毒),整个生态圈面目全非,此时就是微生态失调(dysbiosis)之时。

而当微生态失调发生后,坏菌群会滋生并侵蚀肠道黏膜及表层造成发炎,最后是形成肠漏症(leaky gut syndrome),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出现改变而呈现不同症状,包括上述提及在IBS的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及胀气等。

造成肠道菌出现变化有几个常见的因素,比如感染后型肠躁症(post infectious IBS)、食物中毒、滥用抗生素、曾出现病毒感染如COVID-19、遗传基因、缺乏运动、肠内胆汁酸(bile acid)浓度过高以及饮食中多吃发酵型寡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 Di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FODMAP)有关。

以感染后型为例,研究报导显示曾感染食物中毒的患者,比不曾感染的人士中,出现IBS的几率高出了4倍之多。

高危群先排除癌症

诊断IBS除了要观察临床症状之外,也能把其他检验仪器派上用场,特别是在一些危险症状如患者年龄大于50岁、有家族病史、无法解释的消瘦、有便血或粪便形状有变等,这将有助于医生及时察觉其他问题,特别是结构性的肠病如大肠癌等。

辅助的检验包括大肠镜、粪便检验、血液检验中的C-反应蛋白、红血球沉降率以及对乳糜泻的检验都非常有效,甚至能让医生进一步诊断患者到底是IBS抑或炎症性肠病。

在治疗上可分为三部曲,第一是从生活作息包括饮食及运动改变,第二则是针对性的药物如止泻、改善排便的药物或一些改善精神压力的药物等,最后若还是不行就可转介给相关的专科如精神科医生接手。以生活作息调整为例,均衡的饮食加上能出汗的运动都能很好改善IBS症状。

季节性交替出现
另外有一点须特别注意,那就是IBS有季节性,即患者可能在这段期间有便秘,但在另一段时间则是出现腹泻,绝非一种药方长期使用。患者的治疗方案会随着季节而变化,因此患者须与医生保持联络,及时咨询求助。

 

20220625_Dr Alex Leow
廖泓睿医生(Alex Leow Hwong Ruey)
肝肠胃内科高级顾问

溃疡性结肠炎Vs克隆氏症

在英文字眼中,肠躁症(IBS)与炎症性肠病(IBD)只有一字之差,可是两者却是截然不同的肠道疾病,IBS是不会有生命危险,但若不及时处理IBD,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仅伤害甚大,甚至会造成生命危险,其中日本前首相安培晋三即为IBD患者之一,他因病情严重而辞首相一职,在他最后亮相之际,甚至被拍摄到他已背痛不已至须扶墙走路的照片,再次说明了IBD的严重性,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关键所在。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安培的病例是属于这一类,第二则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CD),相比之下UC的数据会比CD高,但亦有一些患者同时有两种病症的症状,即交替型,另外还有一些是尚未命名的IBD类型。

大马数据上升 年轻人较常见
过去研究认为患者以白种人为主,惟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在东亚地区如韩国、日本甚至是中国、台湾及香港等地,IBD的数据有节节上升趋势,甚至大马的数据也呈上升趋势,患者以20至40岁男女为主。

以马大医药中心(UMMC)在5年前设立IBD门诊以来为例,从一开始的每周会诊5名患者,到如今每次须至少会诊25名患者可见它的严重性,从这样的情况来看,IBD的数据上升或许并非仅限于人种及地区,而是与社会发展有极大关联,这包括了当地人民的饮食文化,如多吃加工食品、长期缺乏运动、多服用抗生素影响肠道菌群等因素有关。

从病理学角度来看,UC或CD属于肠道发炎,但不同在于UC的发炎是集中在肠道表层,且不会出现在小肠,但CD则会发生在肠道各层包括小肠,并且会出现跳跃性病灶(skipping lesions),严重的话会穿肠形成肛瘘(anal fistula)。

UC的发炎是从身体左侧开始一直蔓延至大肠,但不影响小肠,同时它会造成出血及排便疼痛,并且会出现毒性巨结肠症(toxic megacolon)。当肠道不断膨胀及表皮很薄时有可能会出现爆裂而导致腹腔细菌感染的风险。

至于CD的发炎则是从嘴巴至肛门,一般上从肠道的右侧开始出现发炎症状,最常见症状为腹泻,之后就是有黑色便血及排便疼痛。

小肠发炎最棘手
CD有两大危险分别是第一出现穿肠及肛瘘导致细菌感染,第二则是肠道发炎后因纤维化的疤痕或发炎范围太大造成肠道阻塞,最后在食物不断进来下,肠道被撑开至破裂。此外小肠发炎也相当棘手,因无法如大肠发炎后进行切除,当然面对IBD患者时,最关键就是避免肠道须被切除。

不管是UC或CD,若不及时处理在1至2年后会出现不同并发症,严重的话会殃及生命,尤其是肠道爆裂造成腹腔细菌感染。在我所接触过的IBD病例中,印裔最多,其次华裔及马来同胞,很多时候患者到来求医时已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须进行手术。因此我的建议是若有腹泻、腹痛或胀气,切勿轻视它的存在,及早求医,病从浅中医不管是IBS或IBD都是至关紧要的一环。

那IBD有哪些形成因素呢?至今医学界并没有明确定义,但从临床来看可归纳出以下因素,如少运动、抽烟、滥用抗生素或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NSAID)、摄取纤维素不足、睡眠不足、曾进行阑尾切除术(appendectomy)、超重、摄取OMEGA-6脂肪酸不足(如坚果、葵花籽油及豆腐等)、心理层面以及遗传基因。其中遗传基因特别明显,这也意味着父母有IBD的话孩子亦有IBD的几率也会更高。

勿滥用抗生素
值得注意的是,滥用抗生素将会严重影响肠道菌群,而肠道菌群的改变也使到身体免疫系统受到影响,这与IBS的形成因素是殊途同归。

早前曾有一项针对抗生素用于幽门螺旋菌的研究,接受实验的年轻人服用两周抗生素,但肠道菌群在1年半之后仍未恢复正常。而之前在与儿科医生的一场会议中,众多儿科医生也表明尽可能不要给儿童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它的影响可以到他们成长后,并且也会影响IBS或IBD的发生,因此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务必要谨慎再谨慎。”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2.06.25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