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医护同属队友 病患非局外人 自强自立管好肾病
医句话:
肾病泛指肾脏出现病变或功能受损,除了一般常见的慢性肾病(CKD)之外,也有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以及属于免疫系统问题的肾炎(glomerulonephritis)等,除了AKI发作时会有明显症状之外,大部分的肾病是“沉默不语”的。以CKD为例,就算到了第三期后期或第四期,患者也不察觉有症状,只有到第五期才有明显症状,要对付这个‘沉默杀手’,仅靠医生不足够,唯有患者加强醒觉,在两者通力合作下才能奏效。
“这些年来,我在政府及私人医院接触不同的肾病患者,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大不同,在政府医院的患者一般上是第三期后期或第四期,都是由普通医生(GP)或内分泌科转介来,根据指南,只有当患者的肾丝球过滤率(eGFR)在30%及以下才交由肾脏科接手。
可是在私人医院则不同,近年来因着对肾病知识普及化,如今越来越多患者主动求医,包括第二期的CKD患者,这当中有者会主动做图表,内容是对比每年的eGFR下降速度及肌酸肝(creatinine)升高指数,他们多是介于40至50岁,必须给予赞许,惟这类有做功课的患者并不多,只占少数而已。
至于其他如年长的患者多是在孩子陪同下求诊,因为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假如在年轻时对肾病缺乏认知及疏于照顾及治疗,到了70至80岁时,肾功能可能仅剩20%甚至更低,并且有明显症状,如严重气喘、胃口很差及水肿等。
查肾损 尿检比血检更重要
患者对肾病的认知及醒觉非常重要,曾有一个病例,患者45岁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超过10年,在他第一次咨询肾脏科时才知道自己的eGFR只剩下50%,而且有尿蛋白(每天漏1000mg),在获悉病情严重,他倍感惊讶,在这之前并没有医生告知他有尿蛋白问题,更不知道自己的肾功能已变差。
正如上述提及,CKD在第五期之前大多并不会有明显症状,可能只是一些轻微症状如胃口较差、人容易疲倦、走路会喘等,通常患者也不会联想到是肾脏出问题;再来另一个难以察觉CKD的盲点就是以为体检有进行血液检验已足够,但要察觉初期肾脏受损,关键在于尿液检验,反之血液检验是检查肾脏功能是否正常,要察觉到肾脏功能是否受损,可能是数年以后才会显现。
因此针对肾脏检验,尿液检验远比血液检验来得重要,其中就包括是否有尿蛋白或血丝等。以这位有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为例,因糖尿病引发的肾病大多症状就是尿蛋白,若能及时发现是可以治疗的。针对肾功能好坏,最好的评估是看eGFR的趋势,也就是每一年滑落的速度。
看数字也要看年龄
为何明知早发现肾病并且治疗可以改变结局,但很多患者仍是迟求医?归根究底与患者及医生有关,正如所提及肾病症状不明显加上缺乏认知,因此很多时候患者对肾病不了解,甚至以为肾功能超过60%即为合格,却忽略肾功能正常不仅是由一组数字来决定,而是要把整体表现纳入考量,特别是年龄。
有个真实个案,患者是一名28岁女性,因发现尿液有血丝及尿蛋白而求医,结果发现她的eGFR只有65%,按照年龄必须超过90%以上才算正常,在进一步追踪下才发现,原来她一直都有做体检,早在3年前已发现尿有血丝及尿蛋白,但却没有深入检验及治疗,诊断后认为有很大可能是IgA肾病,于是安排她进行肾活检(renal biopsy),之后证实是IgA肾病,也发现有30%肾脏已纤维化。
这个案带来的讯息很多,首先是IgA肾病初期确实没有明显症状。以这名患者为例,她的外观与正常人无异,若不是验血及验尿甚至进行肾活检,根本无法察觉到她已有IgA肾病,再来当评估一个人的肾功能时,务必要把年龄纳入考量中,了解她的肾功能为何与年龄不相符,然后深入研究。最后是必须牢记,肾病不只有CKD,尚有其他如急性肾炎,只要能及时治疗是可以改变结局的。
早现症状却错失良机
以患者的情况为例,3年前的体检已察觉到肾病的存在,因为有提及发现尿有血丝及蛋白,可是她本身却不晓得这是初期肾病,甚至连负责体检的医生也没有点出问题所在,或安排她在3个月后再检验来确定,以致错失了治疗的黄金机会,在临床上这类‘错失良机’(missed opportunity)的病例是很常见但也很可惜。
尽管目前IgA肾病的治疗药物不多并且须视不同阶段,不过这位患者在错失治疗黄金机会后,接下来的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若是急性肾炎时确诊,那只需给消炎药物,但若是延迟发现而最终迈入CKD,那接下来就必须以延缓肾功能滑落速度为目标。按照她的病情,估计到了60至70岁时,肾功能将比同龄人差得多,真正的后遗症会在她迈入老年后显现出来。
加强培训普通医生
一个健康的人绝不会出现尿蛋白或尿有血丝,除非在特定情况如前一天刚跑了马拉松,那翌日尿检可能会出现尿蛋白,但这类情况通常在一天后会消失,不会持续超过3个月,因此若尿检在相隔3个月后仍有血丝或蛋白,肾病的可能性很大。根据我国或海外对肾病检验指南,必须密切注意尿有蛋白或血丝的人,患者或医生都必须对此多关注。
另外一个造成患者迟求医是来自医生方面,大马患者普遍属于被动,很多时候把治疗的选择权交给医生,这也包括了肾病的治疗,而初期肾病的检验及治疗是由普通医生负责,可是他们所负责的范围非常广,肾病只属其一,因此如何加强培训,包括把初期肾病的症状资讯带给他们是关键所在。
善用图表解说病情
如何向患者有效传达正确管理肾病资讯,须视医生如何善用不同方法呈现,其中一图胜千言。以我所负责的肾脏科部门为例,很多患者尽管已复诊多年,但至今并不了解自己肾功能处于哪个阶段,因此必须用上有视觉效果的图表进行对比,可带给患者震撼的感受,从而让他们更关注本身的病情,否则复诊将沦为例行公事而已。
具体做法是把患者每次的检验报告,包括验血及验尿指数列在电脑荧幕上,然后再放上正常指数进行对比,这是要让患者牢记目前处于的阶段,比如说3年前他的eGFR是70%,可是到了3年后就剩下40%,跌幅明显,这会产生警惕作用。
再来是进行深入分析,若按照现在趋势持续,距离洗肾日子还有多远,透过这样的方式,帮助患者建立起正确的态度,不仅是对病情,也包括他们如何对待生活作息以及饮食习惯等。
管理肾病是一个漫长的路程,患者是否摆正态度也很重要,必须要让患者知道他们的身分不是局外人而是参与者,而医生及护士是‘队友’,既然是参与者就有责任做好本分,如在家测量血压、血糖以及体重等,在每次复诊时和医生一起互动研究如何更好管理病情,而我发觉到的是,当医生给予患者这样的心理建设及交代‘功课’,在形成起点后,患者都会愿意一起配合,而不再认为这是‘苦差’。
让患者看到治疗积极面
那在管理肾病上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要让患者看到治疗的积极面,而不是着眼在悲观面,即CKD虽无法治好,但通过正确的方式是可以把病情延缓。
譬如说,一个是放任生活作息以及饮食,结果每年的eGFR下跌10%,另一个是在医生及饮食治疗师指导下采用低蛋白饮食搭配酮酸治疗,每年的eGFR下跌为2%,在5年内就能看到两者的差别,甚至无须用图表也能一目了然。
之前曾一位70岁男性患者就是典型例子,有高血压超过20年但没有糖尿病,之前做体检时已知道肾功能不好,但因为道听途说肾病没得医,所以也没理会,在第一次见他时发现他的eGFR剩下38%,尿酸指数很高,在过去每年的肾功能流失是5%,对于年长有高血压的肾病患者,每年可接受的应该是减少1%至2%而不是5%,结果深入研究发现他对慢性肾病饮食控制(CKD diet)没有概念,每天摄取高蛋白饮食及大量红肉。
通过医生讲解及饮食治疗师给予指导后,他改为低蛋白饮食搭配酮酸,目前eGFR维持在40%,下滑速度放缓,这是值得引以为鉴的病例。
低蛋白搭配酮酸治疗
对于年长患者,低蛋白饮食最担心就是‘营养不良’,但之所以会出现营养不良并非低蛋白饮食搭配酮酸这方案有错,而是在执行上的偏差,当医生告知一名患者必须采用低蛋白饮食时却少了解释,那患者所接收到的资讯就是全部少吃,不只是蛋白就连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如米饭也减少,结果重量也持续下降,其实低蛋白饮食的基本原则是须摄取足够卡路里,所以医生正确讲解以及患者接收的资讯是很重要的。
为何低蛋白饮食搭配酮酸如此重要?因为它可以避免增加肾脏负担之余,也能让患者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不良。高蛋白食物含有氮(nitrogen),最终会转换成尿素而增加肾脏负担,因此不含氮的酮酸就能达到兼顾效果,当然在饮食进行调整时,除了肾脏科医生,也必须要有饮食治疗师配合以达致共识,特别是面对患者时所传达的资讯必须一致,否则将使到患者无所适从,最终放弃治疗。
饮食限制恰如其分
对CKD患者的饮食限制必须是很准确以及恰如其分,比方在第三期时只需注意限制盐及蛋白摄取即可,那在第四及第五期时才必须注意的矿物质如钾的限制就无须先提及,可是有些饮食治疗师,为了要给CKD患者全面饮食建议,往往会把所有限制在第一次会面时就全部告知,结果患者会认为做不来而放弃。
因此所有参与CKD患者治疗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饮食治疗师、护士或药剂师等有必要加强磨合,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从而把正确的医药和饮食建议,清晰地传达给患者,这也是医生们接下来须加强努力的部分。
至于对CKD患者有哪些忠告?我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视为师徒情谊,身为师傅的我很愿意把如何管理肾病的学问通过生活化传授给患者,而患者就如徒弟,能学到多少就看他的资质,而资质在这里的定义就是他的学习态度。
当一名患者愿意虚心去学习如何管理肾病,比如说每次复诊时把医生交代的‘功课’如测量血压、血糖等做好,并且主动和医生讨论病情,那就能让肾病获得更好的护理,必须注意的是CKD是需要长期护理的,唯有不断学习才能看到它的效果。”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