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返校 欣赏社交 疫情下的学习 且学且珍惜
医句话:
在封锁期间或长时间居家上课后,儿童及青少年会意识到学校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糕,他们很希望可以恢复到正常上下学的状态。我们也可以通过催眠治疗来减轻学生们的焦虑症,让学生学会欣赏社交接触,当这个疫情过了后,他们就不会再害怕社交。
“在近两年的新常态里,我依然主要在学校里工作,所以我经常跟在籍的年轻人打交道,我的身分是一名教师,也是辅导员和临床催眠治疗师,同时也是学校催眠治疗计划(Hypnotherapy in Schools Programme,HISP)的创始人,在学校计划中负责管理心灵催眠疗法。
在COVID-19大流行病期间,在英国的校园里,第一次封锁是在2020年3月23日,于2020年9月1日重新开放;在这个时期,只有极少数的关键性的员工(key workers)回去学校,因此校方逼不得已将课程搬到线上。
在第二个阶段,校园在2021年1月1日关闭,直到2021年3月9日重新开放,而这段时间学校准备得较为充足,定时定期提供线上课程时间表。
在这里能够看见,第一阶段很显然,校方和学生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很少有线上课程,而在这期间,我居家并进行线上工作;然而,第二次封锁时,年轻人的反应就非常不一样,更多的学生开始更关心自己的教育。
侵犯隐私 拒视频通话
在线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的问题,例如会给家里的父母或者在家的兄弟姐妹造成困扰,且有更多的青少年选择不进行视频通话,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做法已经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在英国,远程或其他设备等基础费用,对一些学生来说,无论是购买手提电话或者支付互联网的费用,都是非常昂贵的。
身为一名治疗师,这些改变对我的挑战会更大。首先,我很难接触呆在家里的人,或者难以远程或通过电话进行催眠,这是最大的挑战。
在自我意识很强的青少年里,视频通话会给他们造成隐私的困扰,而在家庭虐待、压力及经济压力中,我就要想,什么时候是比较适合的通话时间,既不影响青少年上网课,也不干扰到他们的隐私,更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的压力。
所以我就会挑选一些心理压力比较重也是较为脆弱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意愿和教师聊聊,并希望能够更专注的以一对一的方式来沟通。
大多数人更喜欢这种方式,部分原因包括了更轻松的氛围、更具创意的生活技能课程、噪音小、没那么忙碌,而最重要的是,当他们回到学校,他们会更加珍惜他们的团体身分。
没有先前经验可借鉴
科技是用于连接人们的好方法。科技来自于人性,然而科技的坏处,就是你不知道很多年轻人可能会滥用在打游戏或网上赌博游戏等。
COVID-19对于年轻人的的影响,其实有好也有坏,因为很多在籍的学生都会受父母及家庭因素影响,导致他们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而现在全世界的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经历同样的事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其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是我们不得不注重的,其中就包括了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及依赖障碍(attachment disorder)等。
学校并不是如此糟糕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封锁期间或长时间居家上课后,会突然意识到学校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糕,他们很希望可以恢复到正常上下学的状态。
这是很正面的影响,因为科技允许我们做一些对社会支援的工作,可以让对学校有恐惧或者焦虑的学生受益。还有一些对考试产生焦虑的学生,我们通过催眠治疗来减轻他们的焦虑症,让学生慢慢学会开始欣赏社交接触,当这个疫情过了后,他们在日常生活就不会再害怕社交。
在未来,虚拟疗法将会更容易被所有人接受,因为线上更容易触及和接受,我预计虚拟疗法会渐渐成为主流化。
而在这个大流行期间,对治疗和心理健康支持的需求,是以倍数增加,而大流行的蓝图和计划,是对儿童或者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发展更为重要。”
在线学习4问:上网课 孩子父母同在 如何避免“擦枪走火”
问1:封锁期间,孩子及父母都是24小时在家,即孩子在线学习时,父母都在场,难免会引发一些问题,那该如何解决?
答:其实是很难解决的,尤其是当他们不在学校时,而当涉及到远程时,处理起来就更困难了,尤其是当我们进行线上课程时,父母们可能就在某个地方。
问2:你的学生们的最低年龄是多少?
答:主要是小学年龄,很多是在7岁左右,而他们当中很多都没有手机。
问3:你如何去学校推广催眠疗法?
答:去和学校谈谈,解释催眠疗法的好处,它正在慢慢成为咨询的一部分,我们有一个网站,你可以在其中参考方法和策略。
问4:与之前的治疗相比,你是否需要为在线治疗更改或添加任何内容?
答:基本上只需要增加通用性及弹性。我认为人们对此有所关注,因为生活已经改变,我们都必须适应它。我的计划是在学校使用催眠疗法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从而改善结果并帮助提高成绩。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