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COVID-19无捷径 吃得好动得多 减轻染疫并发症
医句话:
由于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患上与COVID-19相关的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因此必须谨记,没有特定的食物或辅助品可预防你感染COVID-19。 保持均衡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确保拥有更强健的免疫系统,并降低可使病情恶化之潜在健康风险。
“非传染性疾病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是许多国家主要的死因之一。根据2019年国家健康和病发率调查,马来西亚的非传染性疾病不断地攀升,国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因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COVID-19大流行对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肥胖等患者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从而看见他们的健康情况是那么的脆弱。有这些健康情况的人会因为感染了COVID-19而更容易出现严重或致命的并发症。根据马来西亚临床研究中心的数据,国内有超过80%的COVID-19死亡病例涉及至少一种潜在的健康问题。
掌握4点 打造健康数字
COVID-19大流行期间实施的限制性措施,对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获取健康的食物和及时获得适当的医疗护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除了遵循良好的预防措施、佩戴3层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以减缓COVID-19的传播外,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也必须把自己的健康情况管理好,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的健康状态。我们在此提供了几个重要的建议,以帮助这些慢性病患在不幸感染COVID-19病毒的情况下,可降低并发症的严重性。
1.掌握你的健康数字,别忘了按时服药。
经常监测并留意你的个人健康数字,例如血糖、血压或胆固醇水平。在没有和医生讨论的情况下,请勿自行停止服药或改变药物或治疗方法。记得继续定时并按照医生的指示服药。
2.遵循饮食治疗师推荐的健康饮食建议
在疫情期间,适当的补充营养和水分更为重要。每天多吃各种新鲜和未加工的食物,有助身体摄取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蛋白质和抗氧化剂。
以下列出的健康饮食小贴士可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健康情况。想要知道更多有关客制化的饮食建议,请咨询合格的饮食治疗师。
●健康的体重。如果你有超重或肥胖问题,减掉目前体重的5%至10%将有利于改善你的血糖和血压水平。
●少吃多餐。把一日3餐分成4或5顿小餐,可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血糖。
●多吃全谷物和每天至少吃5份水果和蔬菜。纤维有助维持消化系统的健康,并提供长时间的饱腹感和避免过量进食。全谷物食物有燕麦片、糙米、藜麦、全麦面包和小米等。
●采用较小分量的进餐模式,每餐遵循马来西亚健康餐盘建议。
●少吃高脂肪食物和额外添加的脂肪。你可以选择使用低油脂或无油脂的烹饪方式,例如蒸、烤或炒,而不是煎炸食物。另外可选择使用少量的健康油脂,如橄榄油或葵花籽油来烹饪食物。想要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取,可去除肉类和家禽中多余的脂肪并选择去皮。尽量避免摄取反式脂肪(trans-fat)。在阅读营养标签时,确保反式脂肪没有被列在营养标签里。如果没有食品标签,应避免或减少通常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例如加工食品、油炸食品和烘焙食品等。
●减少摄取甜食,高糖分的食物及含糖饮料。想要克制吃甜食的欲望,可以适量吃些新鲜的水果。无添加糖的冷冻水果和果干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甜点选择方面,可选择分量小含糖量低的。多留意低脂肪的选择,其含糖量往往并不少。在食品和饮料中应限制添加额外的糖或蜂蜜。
●选择和准备食物时少加或不加盐(钠)。想要增添食物的风味,可尝试使用新鲜或干香草和干香料。
●减少外出用餐和多在家亲自下厨。在家吃饭可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次数,从而降低暴露于病毒的风险中。你可以在网上寻找更多健康美味的食谱,让家人一起参与制作,并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那么全家都能享用到健康的家常菜。
3.保持活跃的生活
让身体动起来对提高免疫力很重要。想要建立运动习惯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从每天步行30分钟开始(或进行3次每次10分钟的步行)。你还可尝试瑜伽、尊巴舞、在院子里和孩子一起跑跑玩玩、多使用楼梯或参加线上健身班。
4.到诊所进行健康检查
疫情期间再加上严格的行管令,若非必要,否则不建议人们常常出入医院,因此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病情管理可能会受到影响。建议患者尽可能不要错过与诊所预约的时间,如若发现自己的健康情况出现变化,请尽快联系你的诊所。如果不方便外出,可与医生或饮食治疗师讨论,看看可否通过电话或远程方式安排就诊。定时跟进自己的健康情况可避免出入急诊室的需要。
*本文由2021年马来西亚营养月(NMM)提供。
*这是由马来西亚营养学会(NSM)、马来西亚饮食治疗师协会(MDA)和马来西亚肥胖研究协会(MASO)联办的年度社区营养教育计划。《星洲日报》是中文媒体伙伴。
*请于2021年8月5日至9月5日参观NMM线上营养博览会。这里有多项寓教于乐的活动及赠品。现在就报名,请浏览virtualfair.nutritionmonthmalaysia.org.my或马来西亚营养月脸书和Instagram专页以获取更多详情。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