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疫苗为何还会染疫?须打满剂量 接种至少12天才有效

医句话:

接种疫苗却出现感染是近期常被谈及的课题之一,而随着早前一名已接种两剂疫苗的美国印度裔医生在印度去世,更叫人对疫苗的有效性感到困扰,因此厘清对疫苗的误区,包括它发挥功效的时间落差、如何形成真正意义的群体免疫等,将促使更多人了解到疫苗在这场人与病毒的交战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COVID-19肆虐全球以来,人类与病毒的交战就从未停止过,无奈的是面对这个不知名的对手,人类是节节败退,截至目前全球感染人数已逾1亿5000万人,死亡人数更突破324万人,而早在这场战役的开始后,人类的希望就全系在疫苗的身上,庆幸的是疫苗研发最终以超车方式顺利完成测试阶段,并紧急投入使用中,可是尾随其后的问题就是接种疫苗就不会再感染病毒吗?答案是非也。

近期有两名已接种疫苗,却先后出事的人物,第一人是美国印度裔传染病专家卡皮拉医生(Rajendra Kapila),另一人则是来自台湾的一名30余岁的男性机师,根据美国当地新闻报导,卡皮拉医生之前已经完成接种两剂疫苗,之后回到印度照顾岳父时不幸去世,一度有传是死于COVID-19,但死因仍在调查中,至于台湾机师则是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出现确诊症状。

首先必须把这个问题分成两部分来研究,第一是完成两剂接种后仍确诊,以及第二为尚未完整接种疫苗而确诊,卡皮拉医生是属于前者,而台湾机师则是属于后者。

0.008%出现突破性感染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的资料,截至4月20日在美国共有8700万人在完成疫苗接种后,有7157宗出现‘突破性感染案例’(breakthrough infection),对比8700万即占了0.008%,在这当中有74人在接受疫苗接种后已经死亡,占人数1%,另外7%的人必须住院,在感染群中有40%是60岁以上的群体,当中65%是女性。

目前全球的COVID-19疫苗是以两剂为多,但亦有一些牌子的疫苗是可以打一剂即可,只有在‘打满剂量’后才算是完整的接种疫苗,而突破性感染指的就是完整地接种疫苗后,仍出现确诊。

试着把COVID-19疫苗想像成人体免疫系统的训练营,在这里免疫细胞将学习如何去剿灭真正的COVID-19,通过完整的疫苗接种,将可保护我们不会从轻症演变成重症,甚至是死亡,但即使是最好的COVID-19疫苗,也无法100%保护不会受到感染,当一个人在接种疫苗的14天之后,通过呼吸道样本可检测到病毒抗原,这就是疫苗突破性感染的确诊。

为何会出现这种感染呢?除了之前曾提及的没有100%完美的疫苗,另一原因是疫苗因着免疫系统缺陷而未能发挥出训练作用。简单而言,疫苗的原理是模彷病毒以帮助人体免疫系统去抵抗真正的病毒,但某些人却出现疫苗在其免疫系统中,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制造必要的抗体(antibody)来应付感染。

以辉瑞(Pfizer)疫苗为例,它的功效为95%,粗略计算即为5%突破性感染,至于其他疫苗亦可按照这个简单的计算方式来估算。

至于第二部分即台湾机师的病例,根据新闻报导,这名机师已经接种第一剂疫苗,尚未接种第二剂,而就在期间出现确诊,这也衍生了另一个对疫苗的误区,那就是‘我打了疫苗就可以有效杀死全部COVID-19了’。

非1针即见效

正如我曾说,完整的疫苗接种是必须满剂量(视有关疫苗是两剂或一剂),同时必须给予足够的时间才能使到免疫系统产生足够的抗体,绝非‘有打就有效’这么简单。

根据研究,每一款疫苗都有其时间的落差(lag time),而这时间的落差会造成保护力有所不同,但一般上都是在接种后12天至14天才开始发挥功效,比如说根据报告是指这款疫苗在接种后会有52%保护力,那就是得满12天后才有功效,并非一针下去抗体立刻就出现,以台湾机师为例,他是在接种第一剂疫苗后的第九天就确诊,换言之他是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而出现易感染。

对疫苗的时间落差误解普遍见于民间,很多人会以为只要接种了第一剂疫苗,彷佛就穿上‘铁布衫’及戴上‘金钟罩’,无须再担心COVID-19,惟疫苗进入身体,再到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是需要时间的。

3情况打针前后仍确诊

以大马为例,目前的确诊病例遍布全马,除了确诊重灾区的雪隆之外,东海岸的吉兰丹、南马的柔佛以及东马砂拉越等地的每日确诊病例都叫人触目惊心,这也意味着病毒已在社区蔓延中,也因此出现另一种容易感染的情况,那就是在等候接种疫苗前或接种第一剂疫苗后至第二剂疫苗期间,因疏于防范而感染的风险。

在全球社区感染的风险中,一个人是有可能在未接种疫苗前的10至14天已受到感染,此时病毒潜伏在体内却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发病,换言之在等待接种疫苗前,已经感染病毒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在接种第一剂之后,在等待第二剂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以辉瑞疫苗而言,在接种第一剂之后必须等待21天后再接种第二剂,这21天是相当关键的。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相当无奈,那就是在完成第二剂接种后,等待抗体产生的7至14天之间受到感染,此时有效的抗体仍未产出,仍可能会确诊。

-
黄轩医生(Ooi Hean)
重症医学兼胸腔内科顾问

8大要素实现群体免疫

从疫情爆发以来,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一直被提起,它的意思是指人或动物群体中很大比例对传染病获得免疫力,使到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而受到保护不被感染,按照理论而言,拥有抵抗力的个体比例越高,那受感染个体的间接触可能性就会越小,可是要让群体免疫有效仍须达致几个要素,否则将是群体免疫未齐全( incomplete herd immunity)的局面。

要达致群体免疫必须达致以下8大要素才有望实现:

1)基本传染数(RO值)低
2)死亡率低
3)病毒变异率低
4)病毒变异能力增强率低(包括毒力改变、条件致死的改变、宿主适应性的改变等)
5)地方人口少
6)地方面积小
7)人口平均健康水准高
8)康复后终生免疫率高

唯有达致以上要素,再加上大部分人接种疫苗才可能达致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免疫,如果光靠接种疫苗就妄想有群体免疫并不现实。

再来是疫苗接种速度,以大马为例,至今仍低于所谓的群体疫苗所预期达致的数据,若再列入其他要素比如基本传染数等,想要达致群体免疫仍有待加强,而放眼全世界也很少有哪一国有齐全的群体免疫机制。

拖慢接种给病毒突变机会

那如何避免接种疫苗后仍确诊呢?难道就没其他办法了吗?其实仍有一些方法是可以采用,并且把‘再确诊’的几率大大降低。

1)群体免疫机制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群体免疫或称之为社区免疫科预防突破感染风险,我曾提及要达致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免疫要符合几个要素,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当越多人接种疫苗后是可以形成一道类似保护墙的群体免疫,除了为已接种疫苗的人提供间接保护之余,也能间接保护到那些尚未受到感染的人群,比如儿童或对疫苗严重过敏的人群。

再来是即使疫苗就算在某些人体内没有起到充分的保护,但其他已接种疫苗的人却在社区阻止了COVID-19的传播,相等于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链,当然根据专业家的预估,只有当70%至80%的人已接种疫苗后才有望实现群体免疫机制。

2)维持COVID-19的防疫措施
不管是在未获得群体免疫之前,抑或是已经打了第一剂疫苗尚未完整疫苗接种,或者已经完成接种疫苗,只要疫情仍未解封之前,采取常规的防疫措施是必须的,而三大防疫措施即为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距离。

3)加速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刻不容缓的,给COVID-19越多的时间,就等于是给它更多时间去进行变种,同时也会越来越多,有些部分或可能绕过目前的疫苗所提供的保护作用,而形成全世界的变种病毒。

当越来越多地方发生广泛的感染时,就是提供病毒变种的机会,唯有加速疫苗接种才能保护身体免受COVID-19的侵害,以及阻止它出现突变,疫苗接种是一场和病毒赛跑的竞争,人类是输不起的。

谨记防疫3大招

总而言之,虽然在接种疫苗后仍有感染的风险,但疫苗是截至目前为止人类与病毒交手最可靠的‘王牌’,而且它可以预防病情的严重程度(即从轻症到重症),至于已经接种疫苗的人必须注意,疫苗的功效是在12至14天后才会起作用,若是需要接种两剂的更要多注意,疫苗虽非万灵丹,但它是群体免疫拼图中重要的一环。

再来就算已接种疫苗,仍须把防疫3大招(保持距离、戴口罩及勤洗手)贯彻在生活中,落实个人卫生习惯,唯有在多管齐下,我们才有望在这场人与病毒之战中获胜。”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1.05.19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