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氯产品 挂身上能灭毒? 国家毒物中心:遵守SOP更重要

从去年COVID-19肆虐以来,市面上已先后出现多款声称可杀菌、杀病毒包括COVID-19的消毒产品,从早期的消毒卡到口袋型消毒喷雾卡,再到近期社交媒体上引起讨论及关注的消毒棒,它们的操作原理大致相同,即以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ClO2)消毒为基本概念。

随着目前小学已开课,这类消毒产品更是受到家有小孩的父母青睐,有者认为消毒棒可发挥杀毒功效,让小孩可在“无毒”环境下上课。

但与此同时,这类消毒产品也引发了坊间的议论,包括产品业者、药剂师、医生及家长等都给出不同的意见,可是至今为止,卫生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南。

综合各造的疑虑,民众最担心的是消毒产品的安全性,尤其是父母,他们担忧孩子随身携带此产品会否引发不必要的意外如中毒等。

为了厘清上述疑问,《医识力》致函卫生总监丹斯里诺希山医生,并获得总监办公室主管回应,后者要求《医识力》与隶属卫生部旗下,即位于槟城理科大学的国家毒物中心(National Poison Centre,NPC)直接对话,以获得这方面的正确资讯。

较后,《医识力》联系上国家毒物中心总监兼理科大学药剂科学院副教授巴拉姆鲁根(Balamurugan Tangiisuran)博士,并获得该中心的官方回应。文告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大马市场出现了一些产品,宣称通过释放二氧化氯可起到保护使用者免受细菌或病毒感染,不过截至目前,毒物中心仍没有收到任何与这些产品有关的二氧化氯中毒投报。

“与其他的政府机构不同,国家毒物中心没有获得授权对市场上任何产品成分进行检查,不管是药物或是其他的消费品,而毒物中心通过社交媒体或网站分享的任何信息,都只是为了提高公众意识及教育大众,为此毒物中心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些与二氧化氯有关的毒理学资讯。

二氧化氯是不稳定的气体,在高浓度时它可迅速分解,即使是低浓度,暴露在微热、噪音、火焰和轻微压力波之下,也会分解成氯和氧。二氧化氯一旦接触到阳光就会分解。

一个人吸入含有二氧化氯气体后,鼻子、喉咙及肺部可能会受到刺激,但大多数人接触到的剂量并不会大到足以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伤害。如果接触者出现呼吸急促和其他呼吸系统问题,有可能是血液中输送氧气到全身的物质已受到二氧化氯的伤害。”

国家毒物中心成立于1994年,主要是提供与药物和毒物有关的信息或资讯。从1994年至今,毒物中心已经为超过5万起中毒案例提供了咨询服务,而这些案例是来自医院或公众。

除了提供毒物信息及管理咨询,毒物中心也对中毒事件进行研究和记录,同时协调及展开防毒的宣导教育。

最后,国家毒物中心借此机会呼吁国人遵守政府所制定的标准作业程序(SOP),遏止COVID-19的传播,为此每个人都有责任成为一个精明的消费者。

-

-

▲国家毒物中心回复本报,指截至目前仍没有收到任何与使用二氧化氯设备中毒的投报。
▲国家毒物中心回复本报,指截至目前仍没有收到任何与使用二氧化氯设备中毒的投报。


产品气体含量低 无害亦无效

国家毒物中心于去年3月30日曾对当时盛极一时可挂在身上的消毒卡或除菌卡(health tag)发表文告,指这些产品根本没有功效(tidak berkesan)。
他们援引了日本的《日本环境感染学会期刊》于2017年7月所发布的实验调查报告,指这类“释放二氧化氯气体的设备”无法消灭病毒和病菌,而且所释放出的气体含量很低。
文告也指出,二氧化氯是一种会对人体呼吸道形成刺激的气体,严重程度视其浓度及数量而定。
对国家毒物中心而言,若国民相信这类产品可保安全,以为戴上消毒卡后就疏忽或没有遵守防疫措施,如勤洗手及保持人身距离等,这才是最叫当局感到担忧的事。

 

-
去年3月,国家毒物中心曾针对消毒卡发表文告,指这些产品根本没有功效。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唐秀丽、何建兴.2021.03.22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