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院及上中医校友会携手 3月已拟远程中医疗法抗疫
医句话:
远程问诊除了解决医疗上的会诊和开药等,还增加了医患之间互动的管道,让患者能够在减少舟车劳顿的同时,病情可以持续被关注。然而,它也缺少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碰触,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我们知道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十分重要,对病情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当双方能面对面沟通,能够感受、碰触和检查,患者会对医生较有信心。
“COVID-19对中医界的影响可分为两方面。由于这期间非常强调人身距离、口罩和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服务型的中医诊所(如针灸和推拿)被迫停诊。不过在同一时间,药材店生意不降反升,凉茶和清肺消热等中药材销路佳,据闻有者生意量多了两三成。
正所谓‘有危就有机’,疫情催生了中医界的2.0转型,让我们有机会开展远程医疗。其实中国的中医业一直在进步,即便在疫情爆发前,网上预约挂号看诊等已形成常态。大马相对而言较保守,特别是对科技这方面的认可、吸收和掌握比较慢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不改型就会落后,分分钟被市场淘汰。单单是我们中心附近,就已至少有3家中医诊所要转让。 不过 ‘穷则变,变则通’,我们发现有更多家中医诊所已推出远程医疗或远程会诊服务,势必要找出一条活路,让患者能够得到中医的治疗。
如今我们将科技更多地融入在看诊过程中,不再像传统看病,患者必需亲临诊所才行。举个例子,我曾接获来自新加坡的电话,女儿告知身在大马与我们长期随访的母亲患癌,因为疫情不敢到医院去,于是我们安排了远程会诊,询问病史、病情和舌诊,再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开药寄给对方。这样一来,患者、特别是高风险者,可在毋需出门的情况下依然得到医生咨询和治疗。除非某些状况无法透过药物解决,我们总归要安排患者到诊所,此时防疫措施就相当重要了。我们会将预约时间错开、只允许1名家属陪伴、填写问卷和测量体温等。
无法闻切 加强问诊
我记得在行动管制令期间,我们平日门诊的一名3岁的华印混血小朋友手脚出现皮疹。由于当时出门困难,医院也属高风险区域,母亲不敢带女儿去见小儿科医生,恰好在网上得到这方面资讯,于是与我们联系安排了远程会诊。在问诊过程中,我们强调中西医知识的结合,排除了小朋友一些高风险的状况,譬如发烧或败血病,否则就需要及时送往医院。
此个案的另一个特色是舌诊。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透过远程医疗,我们无法‘闻’与切脉,于是加强了‘问’这一块,以现代医学知识来补足其他两方面的不足。在‘望’这方面,除了看患者气色,我们还能进行舌诊。我们请母亲拍下女儿舌头再传过来,还记得当时大家看见照片时,小巧的舌头令人会心一笑,疫情压抑的气氛冲淡许多。
小朋友的皮疹最终确诊为湿疹,由于母亲比较紧张,我们也采用了较快的配送方式将药物寄给对方。目前市面上有不同的快递服务,有者两三天送达,有些则是能在1小时内送到,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些较迫切需要药物的个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若这名母亲要将孩子带到医院、泊车、登记、排队、见医生、拿药,再回到家中让孩子服药,所耗费精力与时间多于远程医疗。这样省事、省力、省时的看病方式,相信会成为新的趋势。
阳性个案服中药后改善
我们也曾通过远程医疗治疗过COVID-19个案,一样也是由在新加坡工作的女儿联系上我们。她的家人住在雪兰莪,父亲确诊后被送往双溪毛糯医院。由于曾近距离接触,家人都被列为受调查者(Person Under Investigation, PUI)并需要隔离。不巧的是,妹妹也出现了伤风、咳嗽与感冒的症状,令她十分紧张,请我们为父亲和妹妹安排远程会诊。
这两个个案令我们印象深刻,因为也未曾想到会招到COVID-19患者。该父亲属于高风险人群,人比较胖,患有高血压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状况。我们第一次沟通时,虽然他已过了感染急性期,但仍有许多症状,包括乏力、气喘、声音沙哑,记得他连咳嗽也无力。会诊后我们开了一些药物,让家属想办法带到医院里面给他。
据家属和患者反馈,双溪毛糯医院里的医生知晓他打算吃中药后,并没有阻止。在服药两天之后,他的症状得到改善,在病毒检测结果转为阴性后康复出院;女儿的症状也在服用了中药之后缓解。
若问我大马中医是否曾医治许多COVID-19患者,那的确是没有,因为我们无法接触到大部分的个案。不过,这两名患者让我们看见了中药的疗效,以及远程医疗的益处─至少在隔离或没法出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与医生沟通或进行诊断。
4月中提交MREC审核
其实中医界在面对疫情也是满腔热血,我们在3月时便与双溪毛糯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校友会合作,准备临床研究计划书,旨在为轻症和中症的COVID-19患者提供标准护理之外的中药治疗方法。该研究也是以远程医疗的方式开展,在会诊之后将药物送入医院给患者。
由于西医主流讲究循证医学基础(evidence base),让中医疗法在治疗COVID-19上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不过,COVID-19本身也是一个新病种,并没有太多的数据作为治疗参考。其实卫生总监丹斯里诺希山也想知道中药能够在这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呼吁大家用研究的方式去看待,而我们也响应他的想法,去进行这件事。
要完成一份计划书可不简单,一般需要半年时间,须符合卫生部医药研究伦理理事会(MREC)、药剂组和草药组的种种规定。我们主要是借鉴和改良中国的中医药临床指南。当时恰好有中国专家来马交流,组长李军本身也是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授,我们专业对口,沟通起来非常容易,并获得了许多建议。经过团队们没日没夜地在拟定和修改,通过卫生部重重关卡,我们成功在4月中提交MREC审核。不过,随着疫情受控、个案下降和方舱医院关闭,该计划最终没有开跑,然而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肯定了。
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们是否为了‘卖药’才如此积极,其实中国中医药临床指南里列了许多药物,没有特别‘推销’哪一种,治疗过程强调辨证论治,并无指定药品,我们做这件事纯粹是为医者的使命感,与中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SR),不仅不赚钱,反而是需要投入人力和大量研究资金的。当然我个人也不希望有一天该计划会重启,不过若有机会能够贡献一臂之力,中医界也义不容辞。
冀5D实现“闻”诊 突破局限
远程问诊除了解决医疗上面的会诊和开药等,还增加了医患之间互动的管道,让患者能够在减少舟车劳顿的同时,病情可以持续被关注。
然而,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远程医疗缺少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碰触(touch),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我们知道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十分重要,对病情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当双方能面对面沟通,能够感受、碰触和检查,患者会对医生较有信心。
或许有一天,科技的进步让我们能够进行5D会诊,患者可看见并感受到医生把脉,甚至可以实现‘闻诊’,这将会突破远程医疗目前存在的局限性。
在中国的诊所除了有机器把脉,如今也能透过套在手腕的智能手表去测量脉搏,作为医疗诊断的数据。可能大众仍会犹豫,我也认为相关科技还需要一段时间去发展和完善,不过千万不要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如同20年前我们也不曾想过,一只手表竟然能够24小时检测心率甚至睡眠,帮助管理身体健康一样。”
中医e疗3问:舌诊增添讯息助诊病
问1:中医如何医治COVID-19?
答:其实一样也是通过“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人的个别症状开方用药。中国的中医在疫情初期主要也是通过远程问诊方式,只有极少数情况才会下场为患者针灸。
问2:远程医疗是否可能因为外在因素(如网速或像素等)影响诊断?
答:我们知道一些拍摄角度和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医生造成误导,因此我们通常会传给对方一些照片样本作对照,并嘱咐他们在自然光下拍摄。根据提供的照片,患者能够知晓拍摄标准,譬如拍摄距离、该展露多少舌头部分、放松舌头等。若我们在收到照片后认为不太满意,会请对方再拍一张,他们一般不会介意的,反而觉得医生认真看待病情。若患者所拍的照片模模煳煳而我们仍能开药,又如何令人安心。
问3:无论中西医在远程医疗上都无法触诊,那么中医是否比较占优势?
答:其实无论是中西医,远程医疗只是提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一些急诊或重大疾病依旧不适用。若要论二者谁更占优势,顶多就是中医多一项舌诊,能够获取的讯息比西医多一点。我个人仍倾向于与复诊(follow up)患者进行远程医疗,患者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会诊最好还是面对面形式,让彼此建立好医患关系,我们也能对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为有时在描述症状时,人们未必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状况,可能只轻描淡写地说“发烧”,但是当镜头转向患者时,我们发现对方已乏力卧床。无论如何,远程医疗是医学界的一大进步。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