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多洗手少擦眼 眼睛红通通 小心病毒爬上眼

医句话:

尽管从去年底开始爆发至今的COVID-19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口鼻分泌物,但人的灵魂之窗即眼睛亦不可忽视,可是却鲜少被人注意,其中在眼科常见的结膜炎(conjunctivitis或pink eye,俗称红眼症)若是因COVID-19所引起,在发作期间的前后是可能会出现脱落病毒就为一例,因此掌握好正确的眼睛护理是在疫情期间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

“结膜炎是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大部分的急性结膜炎是由病毒所引起,其他也包括细菌、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等,通常是在公众场合下接触而被感染,其中手眼接触感染最为常见,一般症状为结膜充血,有灼热感、疼痛、肿胀及痒等,在某些情况可能出现合并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出现喉咙痛和咳嗽。

不管是传染性(即病毒或细菌),或者是非传染性(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的急性结膜炎,只要通过适当护理可在一至两周内有所好转,但若是结膜炎的症状持续恶化或不见好转,则被视之为慢性结膜炎。

慢性结膜炎的形成因素第一要考量的是急性结膜炎因不适当的护理,比如乱用药或持续接触过敏原及刺激物质,再来须注意其他不普遍但却有危险的病况,比如眼睛或身体其他部分同时并发的感染或免疫系统疾病,甚至是癌症等,因此对于慢性结膜炎患者,眼科医生一定要详细检查以找出其根源所在。

当一个人患有结膜炎时,若身体亦伴随其他问题,不要以为一定是不相关,或者选择性不告知医生甚至隐瞒,必须注意结膜炎可能是第一或最明显症状,而因着医生有望提早诊断出是否有其他潜伏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若急性结膜炎发生在新生儿,医生更需要进一步确定它的传染病因,以排除没有其他身体系统性的感染,这在治疗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般上急性结膜炎只局限在眼睛外层表面的结膜,在适当治疗后比如自我观察或用润滑眼药水,短期即可痊愈,其症状也会消失,除非有所必要,医生才会建议用针对眼睛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等。

急性变慢性速求医

我常把结膜炎比喻为类似伤风或感冒等常见于一般人的病况,患者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可能会遇上它,但在短时间内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达致自我痊愈,但也有复发的可能,不过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结膜炎不会造成视力或身体伤害,因此患者无须担心会有生命危险,可是一旦结膜炎演变成慢性后,或同时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症状,都必须尽速咨询眼科医生以排除可能潜伏的危险。

至于一般民众尤其是戴隐形眼镜者则必须贯彻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防止感染或传播,在每次接触镜片之前和之后必须用肥皂和水洗手,同时也受促考虑在COVID-19这段期间用眼镜代替隐形眼镜,以减少双手接触眼睛的几率,值得一提的是,‘多洗手,少擦眼’恰恰就是预防急性结膜炎的关键。

由于目前正值COVID-19病毒肆虐之际,而病毒感染恰恰就是结膜炎形成因素之一,根据研究,COVID-19病毒确实可能造成结膜炎,感染途径包括通过飞沫气雾(空气)、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甚至是尚未洁净的手,这类接触都是传染来源。

这也是为何医护人员一再强调避免用未洁净的手触碰眼睛、鼻子或嘴巴,并且把面罩及护目镜列为前线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设备之一,目的是在与患者紧密接触时,可起到防护眼睛避免受感染的作用,不过更叫医护人员担心的是,若COVID-19病毒通过眼睛接触,是可能会感染身体其他器官系统,因此应掌握好眼睛护理知识,刻不容缓。

杨铭贤医生(Yong Meng Hsien)
杨铭贤医生(Yong Meng Hsien)
吉隆坡国大医药中心眼科医生

结膜炎併發呼吸道症状 小心染疫

近几个月来每天一翻看国际新闻,所看到的画面皆是全球各地COVID-19疫情确诊及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甚至出现每日翻新高的恐怖数据,尽管大马至今的确诊及死亡人数仍受控,但随着近来的数据不断出现不同的感染群,说明了疫情在大马尚未走到终点,甚至说遥遥无期也不为过。

而在疫苗尚未研发出来之前,在生活各层面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等自我护理措施是每个人能做,也必须做到的自我保护措施,毕竟预防胜于治疗,其中眼睛的护理至关紧要。

以之前提及的急性结膜炎为例,它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眼科疾病,通常会自我康复,如果没有受到COVID-19的感染,也没有影响视力,患者是可以前往药剂行购买非处方的润滑眼药水使用并自我观察,或者前往一般诊所向普通科医生获得眼睛抗生素及相关资讯(以减少到医院,免暴露在病毒风险下),但若是在几天或一周后情况仍持续或恶化,建议要尽早求医检查。

由于目前仍是疫情之时,因此当一名有结膜炎的患者出现类似COVID-19的呼吸道症状、或其风险及接触史等,必须先排除是否感染COVID-19,此时患者必须前往备有眼科和COVID-19护理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向医护人员坦述本身的风险、接触史及呼吸道症状等。

受促谘询预约是否改期

由于COVID-19疫情及行动管制令(MCO)的缘故,不管是公家医院抑或私人医院的人数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由于担心受到感染,以往公家医院门庭若市的情景也得以受控,在舒缓了医护人员些许压力之余,也让真正迫切求医的患者获得所需的检验及治疗服务。

目前尚未确定复原式行管令(RMCO)是否会延续抑或结束,但一般民众若已安排了这段期间前往医院或诊所复诊,受促先咨询预约是否已改期或延期,因为这段期间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能够确保候诊场所的安全社交距离,已重新安排了非紧急病例的复诊日期。

以眼科为例,如果是紧急情况,比如视力减少或丧失,或者是刚发作的视力障碍、严重红眼疼痛、严重的眼外伤或者近期的眼睛手术出现问题等,患者必须尽快寻求眼科医生的诊治,即使患者可能也是COVID-19的确诊者,抑或是正在自我隔离期间,或有COVID-19的染疫风险等,在求医时患者必须如实告知,不可隐瞒。

至于非紧急情况,医生很可能会重新安排和延迟一些患者的预约,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主管医生将根据不同情况决定新日期,并开处必要的药物直到新日期,至于有关获得药物的方法将由相关的中心如配药处告知,因此若患者一直没有收到医院或医护人员的来电,请在预约日期之前致电查询,包括新的预约日期。

高风险者须按时就诊

如果眼疾患者觉得本身的状况良好,比如视力有改善,认为暂时无需复诊,亦可主动与医护人员接洽,看看可否改期复诊,这是因为有可能是医护人员无法联系上患者。

另外一类情况,就是患者的眼睛没痛、没红肿而且视力正常,但须要按时就诊,患者务必遵守主治医生的建议,比如有高风险糖尿病眼病和患有眼癌的患者。

再来有些患者若是这段时间需要持续进行积极治疗,比如激光治疗或眼部注射以防止视力恶化,或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减少或停止某些药物,以防止出现副作用,患者也可以主动致电,但受促不要自我延期复诊。

那些已安排了新的预约日期,但在这段期间却出现新的问题或情况恶化,患者亦必须即刻通知有关医护人员。

减少到医院  可多方式取药

在疫情肆虐期间若按照医生指示服用的药物或眼药即将用完,可以致电医生寻求指示,如果医生告知无需急于就诊,可要求选择通过邮寄、得来速(drive-thru)、即取即走或医疗储物柜等方式来获取药物,这可以减少患者因前往领药而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总的来说,在这段疫情期间,人人都有责任保持本身健康,并同时保护好自己的眼睛,避免‘病从眼入’。

眼睛防疫3问:面罩护目镜清理不当 弄巧反拙

问1:我的孩子今年10岁,不晓得是否最近他常常揉眼睛,以致眼睛红痛,请问这是急性结膜炎吗?有危险吗?
答:传染性急性结膜炎的确会因揉眼睛而造成手眼接触感染,最普遍为病毒感染。红眼症状会持续至少几天才会停止,如果揉眼睛和红眼的问题是长期性,或间段性地发生在这个年龄层(开始接触更多新的环境或活动),需要注意是否为过敏性结膜炎。尽管此类结膜炎不会传染,但必须得到早期诊断及适当治疗,以防止长期的眼睛伤害。

问2:我的工作性质经常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群,我有戴口罩及勤洗手,那我是否还需戴上医护人员所用的面罩吗?
答:这要取决于你是否可以确保接触到的人群对象,在和你保持1米安全距离的同时也戴上口罩,如果不能的话,面罩及护目镜当然可以提高你的自身保护,防止飞沫或唾液接触到你的眼睛而感染病毒。与安全口罩一样,面罩及护目镜也必须适当使用及清理,否则会产生弄巧反拙的效果。

问3:在疫情期间我是居家作业,眼睛长时间对着电脑,久而久之我感觉眼睛很容易疲累,有时会忍不住去揉一揉眼睛,这样是否会造成红眼症呢?而医生有哪些建议可帮助舒缓眼睛疲累呢?
答:长时间作业尤其是在干燥的冷气环境下,对着电子荧幕用眼过度,以致眨眼次数较少,就会很容易出现“2D”问题,即数码视觉疲劳(digital eye strain)和干眼(dry eye)而令眼睛疲累,建议适当地让眼睛休息,并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多眨眼,按照正常的眨眼次数应为每分钟15至16次,同时建议调低荧幕光度,即和周围环境光度一样为佳。此外也可使用润滑眼药水改善干眼症状,一般润滑眼药水含有防腐剂,如果需要长期和频密(即一天使用超过4次)使用,选择无防腐剂的润滑眼药水为佳。

最近有越来越多电子荧幕蓝光会破坏眼睛的说法,但事实上至今未有任何研究证明蓝光会造成眼睛伤害,而以上所提及的2D问题都是与电子产品的使用方式及习惯有关。另外,要让眼睛休息不妨可依照20-20-20法则,即每作业20分钟,转移视线到至少20尺外,并让眼睛休息至少20秒。

无可否认,居家作业确实减少了与病毒接触的风险,但未清洗干净的手还是会有可能藏有其他病毒或细菌,并造成手眼接触感染造成的红眼症,因此也是时候让我们学习在碰触眼睛前先洗手的习惯。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医识力.笔录:何建兴.2020.08.18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