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抽动发声 误为中邪 了解妥瑞症 少跑冤枉路
医句话:
小孩总是挤眉弄眼、摇头晃脑或踢腿甩手,有时还会突然发出奇怪的声音?这种“故意捣蛋”的行为,其实可能是妥瑞症的症状─抽动障碍。
这些孩子的举动并非是为了引人注目,更不是因为精神病,其实只要大家了解与接纳,患者在很大的程度上便能与妥瑞症“和平共处”,随着年龄渐长,抽动的症状也将逐渐改善。
反复眨眼耸肩或清喉咙
“妥瑞氏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又称抽动秽语症候群、图雷特氏症候群,是一种神经系统障碍(neurological disorder),发病于儿童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反复出现动作型抽动(motor tics)和声语型抽动(vocal tics),如眨眼、耸肩或清喉咙等。
要了解妥瑞症,我们得先了解它的临床体征─抽动障碍(tic disorder),可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动作或声语抽动障碍(指定一种)等,还有一种便是妥瑞症─声语与多种动作联合抽动障碍。
所谓抽动,指的是间歇性反复出现、突发性和短暂的动作或发声,可以是简单或复杂形式。复杂的动作型抽动是几种抽动的结合,如一边走路一边踢腿;复杂的声语型抽动可能是一些字或短句,甚至是污言秽语等。常见的表现包括:
抽动发生的频率是起起伏伏(waxing and waning)的,严重程度会出现波动变化,毫无规律可言,有时候一天之内出现好几十次,有一阵子则完全消失,不久后又重来,或是变成另一种。在睡眠时抽动通常会停止。此外,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s)如环境、压力、愤怒、焦虑或兴奋等,也会影响抽动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抽动是可暂时被抑制的,有些患者在发作前会有前驱症状(premonitory symptom)。这是一种先兆感觉,并不是因为麻痺或瘙痒这种具体的症状,而是想要做某些动作的冲动,患者通常会形容为不适感,在完成抽动后会得到缓解或舒服的感觉。当患者有意识地去抑制抽动是可以成功的,但一旦放松便可能不由自主抽动,有时则可能爆发得更厉害。
验血筛检无效 凭临床观察确诊
不过,有抽动症状的人不一定是妥瑞症患者。首先,患者必须有多种复杂的动作型抽动和声语型抽动的存在,仅有一种抽动并不符合妥瑞症的诊断标准。其次,患者的病发年龄须在18岁之前。第三则是抽动的频率有起伏,程度会增强或减弱,自第一次发作已一年以上(中间可能间隔数月)。最后须确定其抽动并非是因为某些物质(如药物或可卡因)或疾病(如病毒性脑膜炎)起到的生理作用。
因此,血液分析、筛检或其他医药检测是无法辨别妥瑞症的,即便采用也只能用来排除其他疾病。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抽动的症状,或是家长的描述、影片等来确诊。有时我也会请患者在当场重现抽动,一般都是愿意的,惟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难处理,因为他们尚未意识到这些举动的问题,交流上也比较困难。
我在临床上遇过不少妥瑞症儿童,有边走边踢东西的;做事做到一半会突然大叫,吓到老师和同学的;还有一名是肚子的肌肉不停跳动的,他的父母因此跑了好多医院部门,从肠胃科看到心脏科,又因孩子会发出清喉咙声音去过耳鼻喉科。其实只要了解妥瑞症,就可以少跑那么多的‘冤枉路’了。
长大后抽动症状好转
妥瑞症在马来西亚并不罕见,抽动障碍也是常见的神经科咨询项目之一,我几乎每个月都能看见有抽动症状的儿童求诊,惟我国并没有相关的调查数据。
妥瑞症的研究大多与抽动障碍一起进行,研究显示儿童抽动障碍的患病率在0.5%,意即每200人便有一人有抽动症状,大多数是轻微病例,影响男孩居多,男女比例为4:1。
妥瑞症病发率通常在2至1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岁,约96%在11岁之前就发病,高峰期通常在10岁至12岁之间。
随着患者成长至青年或成年,抽动症状会渐渐变少,有三分之一会完全康复;有三分之一是有所减少和改善;另三分之一仍有抽动症状,但不会比儿童时期严重。相信这也与患者逐渐成熟,在人前会感到害羞,主动抑制抽动有关。
具遗传倾向 发病机制不明确
目前,妥瑞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社会、环境或基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但仍未获得证实。
尽管医学界已进行了大量有关基因的研究,但仍未发现妥瑞症致病基因,无法确认是哪个或哪段染色体缺陷,也不是简单的染色体的显性、隐形或性联遗传可解释,因此不能判断它为遗传性疾病。
不过,若家族里有多人出现妥瑞症,那么患病的风险会比较高,我们只能说妥瑞症有遗传倾向。
除非病情严重 否则不用药
妥瑞症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除非病情严重,一般倾向于不用药。我们会对患者的抽动症状和共病引起的功能障碍(functional impairment,意即病症造成的限制)和生活质量影响进行评估,若没有导致身体不适、影响自身安全、干扰他人、社交互动和日常生活,则只需接受辅导即可。
教育患者、家人、老师或身边的人有关妥瑞症是必不可少的。好比老师在了解之后,不再因此处罚学生,也可避免患者留下心理创伤。最主要还是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让社会了解和接纳,才能帮助他们减缓症状。
行为治疗更可取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大部分妥瑞症患者症状都比较轻微,只有一小部分严重到影响生活,才需要接受专业治疗。对此,行为治疗会比药物治疗更可取,例如放松训练、习惯反向训练(Habit-Reversal Training,HRT)等,惟这也取决于患者和父母的配合度及意愿。年龄愈小的儿童难度愈大,在沟通上也很有挑战性;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开始懂得照顾形象,能够理解和表达后,治疗起来会比较容易。
若无法采取行为治疗,譬如我曾遇过一名12岁大的妥瑞症儿童,抽动次数之高导致他五六个月没有到学校了,这种情况只能采取药物治疗。然而,用药也只是减轻症状而已,并不能令抽动完全停止,同时还得注意副作用。每一名妥瑞症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所以没有一套很直接的药物疗法。
共病愈多 行为愈糟
妥瑞症至今仍无法根治,药物和行为治疗只能减轻抽动症状,同时还需要解决共病的问题。研究指出仅有12%的妥瑞症患者没有其他共病。
愈多共病的患者,行为问题愈多,采取的行为治疗的效果也会有所影响。需注意的是,这些共病是与妥瑞症同时存在的,并没有互相导致的关系。
1.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2.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3.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
4.情感障碍(mood disorder):如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会无端发脾气等。
5.学习障碍(learning disorder)
6.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如失眠、心神不宁(restlessness)、遗尿、梦游、噩梦和磨牙等。
7.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患有此症的孩子会有违抗规则、不合作等行为,是常人眼中的‘坏学生’ ,但这其实属于一种精神病症,他们需要接受妥善的治疗。”
妥瑞症3问:非精神病 不影响智力寿命
问1:妥瑞症是不是精神病?该求诊什么科?
答:妥瑞症不是精神病,应求诊儿童神经科,也可通过儿童精神科医生或儿童心理学家接受行为治疗。许多家长不了解妥瑞症,以为孩子故意捣蛋,甚至觉得他们 “中邪”;又或是因为孩子身体不同部位的抽动,前前后后求诊许多医生,但检查后无异状。长期下来,孩子非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家长也会有压力,忍不住责骂孩子,令抽动症状加重。
问2:妥瑞症会影响智力和寿命吗?
答:妥瑞症不会令患者智力低下,也不会损害健康,能拥有正常人般的寿命,但严重的抽动症状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和导致功能障碍,譬如剧烈的抽动(敲打、砸桌子或频频发出无法解释的叫喊声等)干扰了教学活动、老师和其他同学,患者可能无法继续学习。此外,共病的存在也可能带来其他影响,例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或学习障碍,但我们需厘清这并非是妥瑞症所造成的。
问3:妥瑞症者会自残吗?
答:妥瑞症患者不会自残,除非他因为忧郁症而有自残的念头或行为。抽动有时候会导致患者受伤,譬如边走边甩手时,可能不小心撞到家具的尖角。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