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易猝死黄金90分钟通波仔救命

◎案例:
明达是2个孩子的爸爸,生活作息正常,每周都有去跑步及打球,不过在他心里有一忧心事,那就是害怕自己会像老友李华在打球时猝死。

后来他遇上另一老友正寰,老友透露原来李华虽然生活作息正常,但因工作压力大,再加上暴饮暴食,向来都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因此早已埋下心血管阻塞的风险。

在听闻此事后,明达终于找到了忧虑出口,除了持续保持健康生活,每年都去做体检,他也学会抒发压力,他常说“我还要陪两名孩子长大呢!”

蔡俊岳医生(Choy Chun Ngok)心脏内科顾问
蔡俊岳医生(Choy Chun Ngok)心脏内科顾问


男比女更“心”痛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一直都是大马人的头号杀手,但很多人并不晓得罹患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其实就相等于半个心血管疾病患者。以糖尿病患为例,他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常人的4倍。

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导因中,糖尿病是不折不扣的第一杀手,皆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遭破坏,最大的主因就是心血管长期被糖“包围”,久而久之就被破坏,这也是糖尿病患的视网膜,肾脏等会逐一遭破坏的原因。人体包括细胞的生存需要糖,但糖尿病患因身体太多糖,从而让糖游走在身体四周而形成毒素。

先天的基因让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心脏病,其次是男性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如重口味饮食(摄取过多盐)加上抽烟等生活陋习,让心脏更易出事。

有家族史者风险较高
女性受益于荷尔蒙的保护,特别是雌激素(雌激素)有保护心脏的效果,可减少引发血栓的血管发炎,因此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大大降低,惟女性在迈入更年期后,随着荷尔蒙分泌减少,此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与男性持平。

因此,糖尿病,高血压,抽烟及性别(男性)是心血管疾病的四大风险因子,也被医学界称为心血管疾病风险4合1配套。除此之外,家族遗传包括双亲或其中一人,甚至是任何家中成员曾有心血管疾病,意味着孩子们的心血管疾病疾病风险比一般的孩子来得高,就算没有心血管疾病,他们也很大可能会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诱发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s)也会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所以,这些较高风险的群组应该遵循健康生活原则,进行常规体检,从而降低风险。

压力荷尔蒙
心跳快血压飙

过去只要提及心血管疾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与长者有关,但是近年来心脏病发有年轻化的趋势,我认为与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有莫大的关系。

随着社会迈向文明,人民的健康意识也不断上升,只要感到稍有不舒服就会咨询医生,因此心血管疾病及时被发现而获得治疗的几率也随着提高,相比以前一名三十余岁的患者因心脏病发逝世,因没人去追查而不了了之。

另外,现代人的不健康饮食习惯,造成糖尿病患及高血压患者日益增加,再加上香烟或者电子烟容易购获,无形中让心血管疾病包括血管阻塞及心脏病发等普及化。

生活压力大也是现代人难以避免的伤害。根据研究,压力会促使人体分泌皮质醇(即压力荷尔蒙),过多会造成心跳加速及血压高,从而造成血管阻塞。

血管阻塞24小时
心肌死亡率70%

人的心脏好比一块肌肉,就像当我们用绳子紧绑手部一段时间,它就会出现瘀青疼痛,而心脏也是如此。当血管开始出现阻塞,心脏细胞因缺氧就会“求救”,此时身体就会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胸口,其次是背部,牙齿及手臂等,必须即刻送院抢救,不可延误。

胸痛,呼吸困难,冒冷汗,呕吐及身体失控(如失禁)是血管阻塞常见的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严重者心脏会骤停至死亡,这一切甚至可能是在几分钟内发生,因此及时的抢救至关紧要。

抢救分秒必争,这是因为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狭窄或阻塞,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及血流,在缺氧下肌肉细胞会逐渐凋零,若无法在最短时间内抢救,就算存活也会出现心脏肿大及无力等问题。

因此,心脏科把90分钟内列为“黄金抢救时间”,即所谓的“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 time),指的是患者踏入诊所到医生进行血管成形术(俗称“通波仔”),但不包括患者来到医院前的时间。要知道心肌缺血后越早恢复灌流,损失的心肌范围就越小。

简单而言,当一名患者出现心血管阻塞后必须在12小时内通血管,一旦超过12小时,细胞的存活率就会大大降低,而超过24小时,70%心脏细胞就会凋零,存活率更低,更遑论48小时了“。

心血管疾病2问
高风险群组每年检验为佳

问1:有哪些方法可预防心血管阻塞呢?
答:心血管阻塞有两类风险因子,分别是不能避免及可避免,前者包括性别(如男性),遗传基因或患糖尿病等,至于可避免则有不抽烟,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常运动以及放松心情等。

问2:目前有哪些检验可帮助及早发现心血管疾病呢?
答:心电图(ECG),运动心电图测试(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以及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是最基本的检验,也是相对安全的检验,至于多久进行一次检验,则须视接受检验者的风险而定。以糖尿病患为例,我会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相关检验,至于男性在迈入40大关后可每年进行一次TET,如果风险高(如有抽烟,偶尔感觉胸痛,糖尿病及高血压)则应在30余岁就开始每年一次检验。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2018-10-13 星洲日报 笔录何建兴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