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神器——棉花棒的迷思

棉花棒是许多人喜爱用来掏耳朵的必备居家用品。许多人喜欢用棉花棒来搔痒,或用它来“清理”耳洞。

棉花棒其实并不是如棉花般柔软,反之,它盘绕在塑料棒上而呈硬实,其表面更是粗糙。用它来掏耳洞是耳鼻喉科的大忌,很多人因用棉花棒而造成很多耳朵上的问题。

它能“清理”耳道里的耳垢吗?

我们常遇到病人或父母来到诊所,告诉医生如何用棉花棒“清理”出耳垢。他们通常都很勤力“清理”耳朵。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每天,甚至一天2至3次为耳道挖至一“垢”不染。但由于棉花棒开始造成疼痛,他们不得不寻求治疗。在检查后,我们不难发现到疼痛乃棉花棒造成的,而不是耳垢本身。

成人的外耳道(从耳廓至耳鼓膜)大概是2.4公分。外三分之一是软骨部位,内三分之二是骨性部位。耳垢本身只会出现在外三分之一的软骨部位,因为只有软骨耳道的皮肤会产生耳垢(换言之,耳垢只会累积在距离耳洞少于1公分的外耳道)。棉花棒顶端是椭圆形的。用它来掏耳垢,不但不能挖出耳垢,更是把耳垢越推越深至耳鼓膜的部位。当耳垢被推挤到耳道深处时,它将形造成耳垢栓塞的状况。轻微时,病人会觉得耳朵阻塞,听力下降。严重时,耳垢栓塞对鼓膜和耳道形成压力,造成疼痛。更有甚者,过度用力用棉花棒来抠耳朵,将戳破鼓膜,造成听力下降、耳鸣、流血、剧痛、晕眩,甚至让细菌渗入中耳,导致中耳炎。挖耳勺是另一个经常损伤耳道和鼓膜的祸首。

耳垢栓塞须让耳科医生用仪器将它清除,以恢复正常听力。而被戳破的耳鼓膜,则需要时间让它慢慢恢复。在大部分的病例,破裂的鼓膜都会在3个月内自行修复,只有一小部分需要以手术修补,这胥视穿孔的大小和有否细菌的感染。

ear

 

能用它来抓痒吗?

另一群棉花棒的忠实粉丝,则是因为外耳道痕痒而用它来搔痒。有一部分的耳道痕痒是因为外耳道真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慢性耳道炎或皮肤敏感所致。但更有一大部分的是因为把掏耳朵养成习惯,一天不挖耳朵就觉得全身不舒服。粗糙的棉花棒表层会刮伤耳道内层的皮肤,造成耳道发炎。长期的慢性耳道炎,令耳道长期分泌组胺,引发痕痒,令患者加倍抓痒,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加上细菌感染,将对耳道造成二度伤害。

耳垢是由皮脂腺和盯眝腺的分泌物加上皮屑而形成的。耳垢有保护耳道的作用,因此不必把全部耳垢清除。再者,当我们的下颚在移动时(如咀嚼、说话时)多余的耳垢会被推出耳道。由于耳垢被排除时很少量,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没能察觉到这正常的生理机能。除了棉花棒,我们也不建议利用耳烛(Ear Candle),因为并没有研究证实耳烛的有效性,况且耳烛有损伤耳朵的可能性。如果觉得耳垢阻塞,可尝试使用耳垢软化剂(可在药剂行购买)。它能让耳垢软化,甚至融化,跟随耳滴排出。再不然,就得寻找耳鼻喉科医生的协助了。

 

谢建裕(Dr. Sia Kian Joo)
谢建裕(Dr. Sia Kian Joo),马来亚大学医药中心耳鼻喉科专科医生兼医学院讲师,曾於美国加州史丹佛大学医院专研人工耳蜗和听神经瘤手术。

 

**温馨提醒:文章与广告内提及产品丶服务及个案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看诊依据,须以医生的意见为主。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 ‧ 特约:谢建裕 ‧ 2018.06.01

评论




医识力

以「服务、实用、互动」为目标,同时提供五大服务范围:(一)提供医学须知; (二)提供医院、科系指南(; 三) 指导养生、防病、治疗的选择参考; (四)透过医疗讲座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五)回答读者的医疗/用药等问题。



Baidu
map